文档详情

初级会计学——第四章 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ppt

发布:2018-05-11约3.62万字共1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级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 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第三节 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第四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记账方法: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通过确认、计量将经济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如何将会计信息记录在账户中的方法就是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的分类 单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单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经济业务之后所产生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一般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以相等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根据账户记录的结果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全面、系统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例4-1:明光工厂以银行存款20 000元购买原材料,复式记账法如下: 一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 二是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15世纪的意大利,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记录的情况: “借”表示债权(应收款)的变化;“贷” 表示债务(应付款)的变化。 随着会计记录业务的丰富,“借”、“贷”二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字面含义,转化为会计上的记账符号。 “借”、“贷”纯粹是记账符号,是会计上的专门术语,既不能按其本来的字义去理解,也不能直接当作增加或减少。 “借”和“贷”可以指明账户的对应关系,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一、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 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会计恒等式,亦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比如,一个企业刚刚组成,有货币资金10万元,其中6万元是所有者投入的,4万元是从债权人处借入。就形成了账户上的对应关系和账户记录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 借――debit 贷――Credit 在“T”账户中也有其固定的位置。 在账户中的另一主要内容与账户的余额有关。 所谓账户结构就是:对于某一个具体账户来说,规定其借方记录某种会计对象的增加或者减少;其贷方记录某种会计对象的增加或者减少;余额在借方还是在贷方。 账户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要根据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和账户的性质。 二、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 所谓账户结构就是:对于某一个具体账户来说,规定其借方记录某种会计对象的增加或者减少;其贷方记录某种会计对象的增加或者减少;余额在借方还是在贷方。 (一)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账户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应在借方。 借方 ×× 资产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数 本期减少数 期末余额 资产类账户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公式: (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账户的贷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 借方 ××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减少数 本期增加数 期末余额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公式: (三)费用与收入类账户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是:账户的借方记录费用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费用转入抵消收益类账户(减少)的数额。 由于借方记录的费用的增加额一般都要通过贷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没有期末余额。 借方 费用类账户 贷方 本期费用增加数 本期费用减少数或转出数 (三)费用与收入类账户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是:账户的贷方记录收入的增加额;借方记录收入的转出(减少)额。 由于贷方发生的收入增加额一般要在期末通过借方转出,因此账户通常没有期末余额。 借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