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简明教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诗词格律简明教程
谈诗词格律,就必须先提四个概念:平仄、韵、对仗、五音清浊。
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就是所谓四声。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
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中不同声调的韵母。近体诗是以
切韵(广韵)音系为标准的。广韵把相同声调的字分为一卷(共有五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平声分两卷仅仅是因为平声字太多的缘故,不是后来的阴平阳平)。同一声
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
近体诗押韵遵守《平水韵》,平水韵是对广韵的简单归并,比如广韵二冬三钟合并为平
水韵二冬。近体诗押韵要求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
近体诗还要求对仗,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仗的一般要求
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名词还细分为若干
类。对仗按其工拙分为四类:同一门类的字对仗(比如颜色对颜色,天文对天文)叫做
工对,相邻门类的对仗(比如天文对地理)叫邻对,只满足实对实、虚对虚的,叫宽对,
对仗用字不在同一位置的,叫错综对。
注重声律的诗家还有五音清浊的讲究,一般是从声母的发声部位角度考虑的,也
就是“喉牙舌齿唇”,正如从韵母的声调角度划分可以把字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同
样,从声母的角度,可以把字分为“清音字”和“浊音字”。声母也用一个代表字表示:
“影晓匣喻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帮滂并明非敷奉微来
日”,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六字母(不过中古音实际声母并不完全是这三十六母,中古
音中“照穿床审禅喻”实际上都分两个声母,而“非敷奉微”是集韵时代才从“帮滂
并明”里分离出来)。其中,“影晓匣喻”是喉音,“见溪群疑”是牙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来”是舌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是齿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
是唇音,这就是所谓的五音。“非敷奉微”属于轻唇音,“帮滂并明”属于重唇音,这
就是所谓的“轻重”。声母又分清浊,包括: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包括“帮非
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次清包括“滂敷透彻清穿溪”;全浊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
禅群匣”,次浊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凡属全清次清声母的都是清音字,凡属全
浊、次浊声母的都是浊音字。这就是所谓的“清浊”。“清浊”之分可以涵盖整个汉字体
系,完全可以类比声调划分的“平仄”,因此清浊之分才格外受某些诗词评论家喜爱。
许多人只知道平声有阴平阳平之分,其实上声、去声、入声也分阴阳。阴阳分别也是
以清浊为准的,清音字为阴,浊音字为阳。比如“幽”字影母,是清音字,因此属于阴
平,“明”字明母是次浊音,因此属于阳平。同样,“补”字帮母清音字,因此属于阴
上,而“特”字定母浊音字,就属于阳入。
韵书注音用反切,简单的说就是用上字的声母(严格的说是同纽)配合下字的韵
母和声调(严格的说是同韵)。比如“东”字,查《广韵》或者《康熙字典》,注明发音为
“德红切”。“德”字就是反切上字,取它的声母d (“端”母),同样取 “红”字韵
母和声 ong (“东”韵一等),于是东字读音就是dong (按照王力的平水韵拟音)。
怎样分辨一个字的平仄清浊呢?其实不论哪种方言,都 广韵音系有着密切的关
联,只要掌握自己方言根广韵的对映关系,那么辨别平仄清浊并不困难。当然,最简单
1
的方法就是查阅韵书,比如“东”字,查广韵发现东字属于“上平”卷,“东”韵目
下,注音“德红切”。因此“东”字属于平声,东韵,再查反切上字表,德字属于端母,
端母是舌头音、全清,因此“东”字属于清音字。
(普通话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
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 d g j
x zh sh z s 是全清音,p f t k h q ch c 是次清音,m n l r y w 是次浊音(以上都
是按汉语拼音标注)。全浊字 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 。)
近体诗是由律句组成的。律句只有四种基本格式:
五言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
有个口诀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五言律句的一三字(七言律
句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五言律句的二四字(七言律句的二四六字)则必须按
照规定。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