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现代经济学分析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4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例如:只重视生产成本对贸易的影响,忽视了需求方面的分析;忽视了资本(K)、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假设生产成本固定等等。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古典经济学框架之下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的劳动量,即意味着:
(1)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
(2)劳动是同质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显然,这有些不切实际。
;
19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开始抛弃古典的劳动价值论,引入了新的的分析基础和方法——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家们开始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工具来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使之理论框架更加严密,更具现实意义。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完全竞争的均衡分析;2.4.2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
1、机会成本理论
2、生产可能性曲线
机会成本不变时的生产可能曲线
机会成本递增时的生产可能曲线
3、社会无差异曲线
4、孤立均衡 ;1.机会成本(1936年Haberler将其引入国际贸易理论);
没有劳动是唯一要素或劳动同质性的假设。
有较低的机会成本就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机会成本的差异
;(2)机会成本的三种形式
机会成本不变: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不变。
机会成本递增: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递增。
机会成本递减: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多生产1单位某种产品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
机会成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说明
;2、生产可能性曲线(PPF);
边界内部各点:表示生产资源未充分利用;
边界外部各点:表示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无法达到的产量水平。
当资源供给增加或者技术进步时,PPF会外移。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A商品产出必须放弃的另一种B商品的产出量——即为A商品的机会成本,也叫A商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
边际转换率与机会成本的关系
生产可能性曲线因商品的机会成本特征不同而呈不同的形状。 ;(2)机会成本不变时的生产可能曲线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
;
机会成本不变——建立在生产要素单一且同质的假设前提下,并要求两种产品的生产要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或转移),且转移后的生产效率也相同。
由于这些假设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现实中,机会成本不变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在这里讨论只是便于理解。
;(3)机会成本递增时的生产可能曲线
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向外凸出(凹向原点)的曲线。
;多生产X,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Y;多生产Y,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X。;(4)机会成本递减时的生产可能曲线
在机会成本递减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向内凹进的曲线。;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相对商品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若以Px和Py分别表示小麦(X)和玉米(Y)两种商品的价格,则小麦相对于玉米的价格为:Px/Py。
;假定价格等于生产成本,若一国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则商品的机会成本等于其相对价格。
因此,对于两个国家来说,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就反映了这两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所在,也成为两国分工和贸易的基础。
某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低→该商品的机会成本低→该商品有比较优势
;3、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社会无差异曲线;关于无差异曲线的一些说明;一组特定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国内一种特定的收入分配;一种不同收入的分配会导致一组全新的无差异曲线。
对于社会无差异曲线而言,边际替代率(MRS)是指一国为保持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多消费一个单位的X而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 (与MRT的联系?);4.孤立均衡
孤立均衡指的是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生产和消费的均衡。
;若以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生产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需求,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一国无贸易情况下的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即上图中E点。
在E点有,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过E点的切线的斜率=生产的边际转换率(MRT)=消费的边际替代率(MRS)=X于Y的相对价格(Px/PY)=X的机会成本。
在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易的情况下,一国的消费量应该与其生产量相一致。;2.4.3比较优势理论的福利效果分析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