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探析和自理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和自理对策
会计信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普遍存在,损益核算不实,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部分企业违法、违纪行为严重。会计信息在功能上弱化了作用,在依据上失去了价值。因此,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制定整治措施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本身不完善
会计原则应用的不完全性。首先从重要性看。重要性原则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重要的,无论从质的方面或从量的方面都不能做出归规定。如果将重要的项目按不重要的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开表达,致使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偏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其次从历史成本原则看。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要求计量信息资产和信息负债,这种资产和负债是很难用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的,会计人员按历史成本原则处理的会计报表同样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正性原则,低估了公司的财产和收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差异。
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会计准则的规定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对会计核算的规定原则上是相对稳定的,当客观会计环境变化后。会计方法不能同步跟踪反映。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必然产生会计信息的误差和失真。市场越不稳定,竞争越激烈。误差和失真就越大。
(二)会计监督体系不足
1 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监控体系
首先,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或者只是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也能够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计。企业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往往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的过程中就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其次,对内部控制缺乏研究,没有公认标准。我国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很高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只是一个概念框架。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带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无据可依。
2 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社会监督不力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并不真正重视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首先。事务所与审计单位之间关系复杂。事务所不能恪守独立原则,依附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与被审计单位过分亲密,导致虚假的会计信息未经严格审计和核查就公布,造成失真的会计信息公之于众:也有些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往往不惜降低审计质量,出具虚假报告。其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取利润。总是想方设法“压缩”成本;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后继教育,不当分工或授权,承接不能胜任的业务,内部控制薄弱;甚至有的事务所搞承包、收入分成、把审计收入包给个人,出让事务所的公章:将事务所的个人收入与被审计单位紧密相连等等。
3 强有力的政府监督体系尚未形成
首先各个部门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判断财务报告虚假标准不统一,会计专业人士与非会计人士对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看法不一,而有关法规没有对此做出具体规定。另外,执法及违法处罚的力度不够,纵容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日益泛滥。行政处分的威慑作用不大,刑事处罚过轻,对法人犯罪无用武之地,轻视民事法律调节,为对民事赔偿金额的确定方式,责任分担做出规定等等。
(三)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缺少必要的市场规范体系和约束机制。缺乏公平竞争机制。首先,企业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功利思想严重。有些领导指示、强迫会计人员搞虚假利润或者为小集体利益少报收入、虚列费用、偷逃税金。会计人员若不按指示做就可能被调换岗位或辞退。其次,会计人员原则性不强,会计信息报送过程中,唯有厂长经理意志是从,管理当局怎样说,自己就怎样做,置会计法规不顾。形成厂长经理利润,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有本科学历的不足20%。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猛增,各种院校都开办了会计专业。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多如牛毛。然而,由于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虽然从业人员的学历有所提高。但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仍然不够合理、系统。会计人员仅会记账而已,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