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_社会互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乃至更大的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么是对他人采取行动,如给同学写信,向教师提问题;要么是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如回答他人的提问,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这种社会交往过程就是社会互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 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社会主体(个人或群体)之间,单独的社会主体(如离群索居的人)就无所谓社会互动。(主体) 第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社会主体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相互依赖) 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认识和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还交流思想和情感。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很多,如信件、电话、邮件、名片、身体语言等。(信息传播) 第四,社会互动包括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社会互动并非一定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借助各种手段和中介工具,也能够进行间接的社会互动。(方式) 第五,社会互动具有情境性。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同一学派中,也有概念上的分歧。 4.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过程,主张交换行为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即着眼于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介绍几个有关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某种特定的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某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与过去的相同,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似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劳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当某人的行动未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他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反之,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酬赏”指人们交往过程中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类,最有价值的是服从——控制他人的权力。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不同,人们的互动方式往往不同。不同的情境、不同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互动模式的重要变革。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强调要“审时度势”、“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其意思都是说要明白自己所处的情境,并选择与具体情境相协调的行为方式。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情境(互动的前提和大环境) :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1)2人,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也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2)3人,每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 (1)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2)工具关系:为达成某种目的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关系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不预期有长期交往和情感关系。遵循公平法则,如买卖双方的等价交换。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