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互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含义
——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社会交互作用,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一词最早见于的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社会学》(1908年)一书。
有代表性的互动理论观点有:
符号互动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论;本土方法论。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派别。
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是米德。
米德的学生布鲁默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富裕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富裕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第三,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谈”。
2、戏剧理论(拟剧论 )
戈夫曼在晚年详细研究了人们在别人眼里制造形象的过程。
戈夫曼关于社会互动研究的理论观点被称为“拟剧论”(dramaturgical perspective)。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中,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
戈夫曼认为,在表演中,人们通常都比较关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他们往往通过语言、姿态、手势等表现来形成人们所希望的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几种印象: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刻板效应。
3、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埃莫森等。
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的关系所决定的交换过程,个人利益是人们之所以相互交往背后的普遍动机。
4、本土方法论
又称民俗方法论或日常生活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陪审团评议时提出的。
这是一种专门分析人们日常社会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方法,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
本土方法论认为:
(1)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都受着某些“民间”规则的支配,群体中的成员都具有某种对现实世界的共同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构成了“民间”规则的基础。
(2)这一理论认为,规定着社会相互作用的民间规则包括许多含蓄的理解和期待。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社会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讨论的是最常见的几种形式。尽管在理论上我们分别讨论之,但实际上他们常常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并相互转化。
1、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一般来说,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目标一致、认识接近、动作配合、要讲信用。
2、竞争
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对于同一目标的争夺,它属于反对关系的一种间接形式。
特点、方法
3、冲突
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4、暗示
是在无强制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刺激,并可能使人们依此刺激而作出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
5、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第三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集合行为特指那种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由许多人表现出来的带有自发性和无一定结构的行为。亦称大众行为、聚众行为。
常见的集合行为主要有群众暴动、游行、抗议、谣传、社会流行等。
2、特点
(1)聚众性
(2)相互依赖性
(3)短暂性
(4)反常性
二、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社会条件
集合行为虽然是受情绪支配,一哄而起的狂热行为,但其产生一般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性压力。
(2)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3)诱发因素。
(4)行动动员。
(5)社会控制机制能力。
(6)环境条件。其一是场合。其二是时间。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
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
2、谣传
谣传,即谣言传播。瑶言是一种特殊的消息,一种虚假的消息。谣言都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的。由于传播渠道的非正式特点,因而,谣言的来源较为复杂。
谣言能够传播开来,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二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缺乏信息。
3、社会流行
社会流行是集合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社会上一时流行起来的行为方式。
时尚是社会流行的基本的、重要的形式。它的产生是人们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