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章社会组织.ppt

发布:2019-04-16约8.01千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 四、社会组织的功能 世界性的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 社会组织是追求同一目标的成员相互协力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是次级群体,其构成要素有 组织成员: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组织目标:固定的目标 规章制度:规范性的章程 权力:权威的领导体系 设备: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   从宏观社会体系的角度划分(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政府机关) 整合组织  (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 文化维系(模式维持)组织(学校 教会) 社会组织的类型   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的角度划分(布劳) 互利组织 (工会 政党 俱乐部等) 服务组织 (医院 学校等) 经营性组织(公司 银行等) 公益组织 (政府机构 邮局等) 社会组织的类型    从组织中的权威性质或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划分(艾·爱桑尼) 强制性组织(监狱 精神病院等) 功利性组织(工商业组织等) 规范性组织(宗教组织等) 与社会建设相对应,我国将 社会组织分为三类 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 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分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十大类。 在国际上,由于各国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等等。 2007年,我国开始正式用“社会组织”代替“民间组织”。 ★关于中国的社会组织 与政府、企业相区别,社会组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非营利性:不是为其经营者或管理者积累利润 非政府性、非民间性:由公民自发、自主和自愿组成 独立性: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由政府官员担任主要领导 自治性: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 公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志愿性:参加者自愿效力于解决该组织所针对的特定社会问题 社会组织是指公民为实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自愿组成的从事各种非营利活动的群体。 四、社会组织的功能 1.整合功能(1+12) 2.协调功能 3.维护利益的功能 4.实现目标的功能 此外,社会组织还有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运行、组织与环境(相关组织、制度和文化)等问题。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社会组织管理的理论流变 (1)家长制 (2)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3)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 (4)组织文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科学管理:工人是机器,改善工作程序来提高效率 人际关系:工人是人,有需求,要激励。高效率工作来自好的人际关系 系统理论:企业整体是一个系统,有人、组织结构、技术和环境等因素。分为短版和长版。 权变理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应据当前实际情况,顺势应变。没有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从人性出发,建立和谐组织和企业。 “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 在管理策略上的不同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勒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而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剌激就能激励工人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因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而受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挣钱而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的关心。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的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 第三节 中国社会组织 一、改革开放前的单位制(单位人) 二、当今中国社会组织 一、改革开放前的单位制 1979~1980年间,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研究专家华尔德尚无条件直接赴中国内地开展实地调查,因此他只得在香港通过对来自中国国营工厂的80位移民(其中有工人、职员和管理人员等)所作的深度访谈,来认识和分析中国单位组织中的真实的生活。 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 单位组织的特征 第一,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