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四章解放区文学.ppt

发布:2016-12-19约6.89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解放区的文学   解放区的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这种“新” 既表现在文学生存的社会、文化基础方面,也表现在文学指导思想方面(文学的思想底蕴);既表现在文学发展的动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学的价值选择方面;既表现在文学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在文学的形式方面。 解放区文学生存的社会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其文化基础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解放区所处地方的地域文化,尤其是陕北特殊的地域文化的结合形态。 解放区文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也就决定了无产阶级的党性,必然要成为解放区文学的灵魂。   由此也就决定了解放区文学发展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文学的内部,即主要不是文学自主规律推动的结果,而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推动的,解放区文学的价值选择也必然要接受这种制约:在思想倾向上选择文学的人民性,在艺术价值上选择走向民间,实现大众化,在审美倾向上选择以光明为结局的“喜剧”,在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上,选择集体主义话语和大众话语方式。   解放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在这种价值的选择中形成:表现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政治环境下社会的崭新精神面貌,崭新的人物,崭新的故事,崭新的主题。在形式方面,追求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第一节 解放区的戏剧运动 与戏剧创作   解放区的戏剧运动主要包括秧歌剧运动和旧剧改革。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包括:秧歌剧、改革了的旧剧、话剧和歌剧四类。   1、秧歌剧运动及其创作   秧歌,是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特点是以走十字步为基本形式,边走边舞。内容多为逗笑取乐。   这一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民间春节前后驱逐鬼怪的一种仪式。后经过汉魏六朝及唐代各个时期农民的创造,到宋代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广泛流行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秧歌剧运动之所以在抗战时期陕北地区蓬勃兴起,主要是由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的大力提倡。文艺工作者提倡这种文艺形式并将其作为一个运动来开展,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主要是这种文艺形式是群众十分熟悉的,能深入群众,为群众所接受。所以,当时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就利用这种旧的艺术形式,灌注新的内容,掀起了秧歌剧创作的高潮。   就当时创作的秧歌剧来看,影响最大的是由鲁迅艺术学院的王大化、李波、路由于1943年编写的《兄妹开荒》。(内容简介) 2、旧剧改革及其创作   旧剧改革运动是与秧歌剧运动同时进行的另一种戏剧运动。旧剧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时期群众的需要和欣赏习惯,达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鼓舞大众的目的。   在旧剧的改革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平剧(京剧)改革。这种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实践,一是利用旧戏的艺术形式,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如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难民曲》,歌颂解放区人民幸福生活的《上天堂》等。二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创作新的历史剧。成功而影响较大的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根据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中的故事改编的历史剧。 这些戏剧,内容是旧的,形式也是旧的,那么它“新”在哪里呢?“新”在思想意识方面。编写这些戏剧的作者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显示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同时,又灌注了现代民族解放的思想意识。 3、话剧创作 解放区创作的话剧,内容是全新的。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题材、主题,都直接反映了解放区的新气象、新的文化类型、新的生存方式、新的价值观念。如尖锐地揭示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革命队伍内部思想斗争的《同志,你走错了路!》就是代表。 在艺术上,解放区的话剧创作没有,也很难突破30年代以曹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话剧的水平。 4、歌剧创作 在解放区的戏剧创作中,成就最大的是歌剧创作。歌剧,尤其是《白毛女》,代表了解放区戏剧的最高成就和神采。 其成就与神采表现在: (1)价值选择的深刻性。它基本倾向是揭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不可调和的地主阶级与农民的阶级矛盾,表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但在这显在的主题倾向中,却于不自觉中,显露了生命的意识,揭示了人性中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与邪恶斗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保证了人在斗争中的胜利,塑造了人本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作品中的女主角喜儿,之所以在地狱般的生存状况中能够活下来,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生存的空间,在与邪恶的斗争中没有毁灭,除了别的原因外,她的生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喜儿唱出:“向前走,不回头,……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窝;/舀不干的水,扑不灭的火!/我不死,我要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