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习题简答题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大气温度层(在大气对流层中随高度增加温度下降,而在平流层中则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升高,为什么?)说明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的原因(写出主要反应方程式)以及生物的保护作用。
大气温度层结是指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包括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电离层), 逸散层
对流层内大气的重要热源是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故离地面越高气温就越低。平流层内存在一臭氧层,可吸收紫外辐射,同时臭氧分解为O2和O,当它们重新合成臭氧时,释放出大量能量,这就是温度升高的原因。
在对流层,高度每上升1公里,气温会平均下降摄氏6.49度。这种气温递减是因为绝热冷却的出现。当空气上升时,气压会下降而空气随之扩张。为了使空气扩张,需要有一定的功施予四周,故此气温会下降。(因热力学第一定律)平流层之所以与对流层相反,随高度上升是气温上升,是因为其底部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故之在这一层,气温会因高度而上升。平流层的顶部气温大概徘徊在270K左右,与地面气温差不多。平流层顶部称为平流层顶,在此之上气温又会再以随高度而下降。至于垂直气温分层方面,由于高温层置上而低温层置下,使到平流层较为稳定。那是因为那里没有常规的对流活动及如此相连的气流。此层的增温是由于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它把平流层的顶部加热。至于平流层的底部,来自顶部的传导及下部对流层的对流刚好在那里抵消。所以,极地的平流层会于较低高度出现,因为极地的地面气温相对较低。
① O3 的形成 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峰值在距地面20~25km处,由于臭氧层能够吸收99%以上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伤害。臭氧层的生成是平流层中O2光解的结果:
O2 + hv(243nm) = 2 O· 2 O· + 2 O2 + M = 2 O3 + M 总反应: 3O2 + hv = 2 O3
② O3 的损耗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因而臭氧层浓度保持稳定。但由于NOx、氟氯烃等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加速了臭氧层的损耗过程,破坏了其稳定状态。尤其是致冷剂氟氯烃使用,对臭氧层破坏起到重要作用。氟利昂在低层大气中很稳定,CFC-11 稳定期为11年,CFC -12稳定期为30年,但在较高的平流层受高能量紫外线的照射就会发生光解反应(在175~220nm紫外光照射下会产生Cl):
F-11: CFCl3 + hv = CFCl2· + Cl·
F-12: CF2Cl2 + hv = CF2Cl· + Cl·
Cl· + O3 = ClO· + O2 ClO· + O· = Cl· + O2
总反应: O3 + O· = 2 O2
平流层中的NOx (NO、NO2)、HOx (H、OH、HOO) 、ClOx (Cl、ClO)都可起到类似的反应,这些参加破坏臭氧的物质称为活性物种或催化物种。
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形成条件:1)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2)大气温度较低3)强阳光照射
形成机理:①污染空气中NO2的光解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起始反应。 ②碳氢化合物被HO、O等自由基和臭氧氧化,导致醛、酮、醇、酸等产物以及重要的中间产物RO2、HO2、RCO等自由基的生成。 ③过氧自由基引起NO向NO2的转化,并导致O3和PAN等的生成。 光化学反应中生成的臭氧、醛、酮、醇、PAN等统称为光化学氧化剂,以臭氧为代表,所以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是臭氧浓度的升高。
形成机制:
引发反应:
自由基传递反应:
终止反应:
3、由燃煤引起的SO2污染在我国非常严重,降低SO2的污染有哪些主要措施,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主要措施:① 燃烧前脱硫:洗煤。通过洗煤,可以去除硫及其它杂质,降低煤炭运输成本,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②燃烧过程中脱硫:喷加石灰石粉, 作为脱硫吸附剂,吸收煤气中二氧化硫和有害毒气体
③燃烧后烟气脱硫:用铵液吸收二氧化硫尾气,降低尾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生成的O3 能与NO反应,为何在光化学烟雾中O3浓度反而有所增加?
NO2+hv→NO+O· ( O2+O· +M→O3+M ( O3+NO→O2+NO2(
这说明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有比臭氧氧化能力更强的氧化剂参与了氧化NO的反应,第(步反应生成的臭氧并没有完全参加第(步的反应,而是有一部分剩余并积累下来,所以光化学烟雾中O3浓度反而有所增加.
5、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如果碳氢化合物是丙烯,试用方程式写出经光化学反应生成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反应机制。
酸雨定义为pH5.6的降水,为何?酸雨的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