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家校融合视域下的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发展机制与策略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家校融合视域下的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发展机制与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学校相对较少,且尚未对孤独症儿童这一特定障碍类别学生的家校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家校合作存在目标不一致、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合作平台针对性不足、具体行动实施不畅等问题。例如,部分家校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导致合作目标产生分歧;融合班级教师和资源教师特殊教育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家长教育水平有限;家校合作主要依赖常规型平台,缺乏针对融合教育的特殊平台;家校在具体合作行动中面临行动联合度不高、专业度不足的情况。
选题意义:
家校合作对自闭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社交能力的提升和学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探究家校合作对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机制与策略,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研究价值:
揭示汉语自闭症儿童语言的特异性,探讨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例如,通过对自闭症儿童语言不同范畴的研究,检验或修改、补充以往自闭症语言的研究结论,揭示汉语自闭症儿童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的特异性。
为我国自闭症语言障碍评估提供语言学依据,从而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语言方面的服务。如汉语语言学专家可根据我国自闭症儿童语言特征制定相应的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表,以及训练的汉字、词语、句子等标准。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索家校融合视域下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机制,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用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入分析家校融合对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构建合作模式,并研究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为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和融入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2.研究内容
(1)分析家校融合对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融合教育中自闭症儿童家校的合作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业进步四方面内容。部分家校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可能导致合作目标产生分歧。此外,家校合作人员专业素养不高,融合班级教师和资源教师特殊教育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家长教育水平有限。家校合作平台针对性不足,主要依赖常规型家校合作平台,缺乏专门针对融合教育的特殊平台。家校合作具体行动实施不畅,面临行动联合度不高、行动专业度不足的现实困境。
(2)构建家校融合的合作模式,促进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
家校达成共识的关键在于合作目标一致。家校需要对合作目标进行评估,判断彼此对合作目标是否持有一致的认知。如若目标不一致,应通过沟通协商与反思,不断调适与磨合彼此的合作目标,促使二者的合作目标不断靠拢,最终对合作目标达成共识。同时,利用反馈机制,根据合作结果,双方不断地沟通反思协商,及时调整合作动机和行为。此外,家校应及时调整人员结构,弥补人员能力不足。可以通过调整人员结构,利用第三方人员的介入包括影子教师、家庭辅助教师等专业人员弥补家校合作人员能力的不足。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利用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
(3)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用能力
为提高孤独症儿童语言与沟通能力,教师和家长应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儿童积极模仿、表达需求。如果自闭症儿童在表达过程中遇到障碍,要进行逐步引导,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在认知能力方面,家长可以通过日常对物品的展示、时间观念的培养、颜色的认识和辨别等促进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上课与老师同学打招呼、放学说再见、组织小班课、团体课等形式让他们在交流或游戏中认识彼此,学会交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儿童爱模仿的特点,发挥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与老师共同为孩子创造安全、舒适的交往环境,鼓励儿童树立信心,与他人表达交流。在自理能力方面,教师在学校或机构进行干预和教学,帮助孩子抽象地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则更直观具体地涉及生活自理能力,如进食、如厕、穿衣、梳洗、睡眠等。
3.重要观点
家校合作是促进孤独症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关键。需要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念,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孤独症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和家长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搭建针对性的合作平台,不仅要有常规型家校合作平台,还应开发专门针对融合教育家校合作的特殊型合作平台。实施有效的合作行动,包括沟通分析情况、传递巩固教育内容和分享实施教育方法,提高行动联合度和专业性。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研究思路:
首先,对家校融合视域下孤独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