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浏览信息》说课稿.docx
全国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浏览信息》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全国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浏览信息》为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信息浏览的兴趣;其次,讲解浏览器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打开、关闭网页,使用收藏夹等基本技能;接着,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有效信息检索;最后,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信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筛选、处理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增强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持续探索的积极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如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学生对互联网有初步的了解,可能已经使用过简单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心,对互联网世界充满探索欲望。
-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个体差异较大。
-学生偏好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喜欢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检索需求,导致搜索结果不准确。
-部分学生可能在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上遇到困难,如收藏夹的使用、网页的切换等。
-学生可能对信息筛选和处理的能力较弱,需要引导他们如何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关键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信息检索的方法,确保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有效筛选和处理信息,培养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教学内容,结合视频和动画,增强直观性。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体验信息检索过程。
3.互动式教学软件:采用互动式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性。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组网络信息检索的有趣案例,如“一分钟内互联网发生了什么”,引发学生对信息浏览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和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包括打开和关闭网页、使用收藏夹、历史记录等。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搜索一部电影的最新资讯,展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有效信息检索。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信息检索中的经验和技巧,并尝试解决同学提出的信息检索问题。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完成指定的信息检索任务。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巧。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利用所学知识,检索并整理一篇关于感兴趣话题的信息,第二天在课堂上分享。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信息检索技巧与策略》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互联网信息素养培养》
-《搜索引擎使用指南》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比较它们的检索效果和特点。
-探究浏览器插件的作用,了解如何使用插件提升浏览体验。
-研究信息检索中的关键词选择技巧,如何更准确地表达检索意图。
-调查网络安全事件,分析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学习如何评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探索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
-研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未来可能的变化和挑战。
-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或活动,如编程比赛、机器人竞赛等。
-提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小型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
-鼓励学生撰写信息技术相关的文章或博客,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建议学生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闻和动态,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板书设计
1.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①浏览器的启动与关闭
②网页的打开与切换
③收藏夹的使用
2.信息检索的方法
①搜索引擎的选择与使用
②关键词的确定与组合
③检索结果的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