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docx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
【摘要】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属于关键环节,具备文本细读能力,能促进学生掌握整篇文章,深刻体会文章情感。同时,文本细读更是启蒙教育。新课改下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开始,通过深入融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品味词句时获取知识,增强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发,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文本细读,并提出几点实践策略,以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助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启蒙教育;信息技术
教学中,小学语文占居基础核心地位,其作用关键、显著。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引小学生学习基础汉字的阶段,逐步阅读较难的文本,背诵古诗词、文言文等。汉字的应用关键为阅读,作者通过汉字运用表达情感、思想,描写事物、人物,通过汉字塑造鲜活的形象、优美的景观。所以,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汉字。提高学生素养,应从阅读入手。同时,结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辅助文本细读教学实践,让阅读更生动、立体。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意义
1.对教师的意义
当代社会发展迅猛,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教师忙于处理各式各样的信息,不断思考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并且,不同教学参考资料内容诠释不同,使教师日渐迷茫[1]。在此背景下,教师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针对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学,能有效缓解压力。如减少课堂带读,将精力用在指引学生解决特殊问题上。而且,信息技术还能拓宽教师教学素材搜集范围,使教师拥有更多时间提升课程实践效果。
2.对学生的意义
阅读教学实践目标在于培育学生阅读能力。比如,教师通过具体教学指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学生在掌握文本思想后,体会文本情感。但是,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过于粗略,并未细致思考、分析,阅读课文宛如走马观花,理解存在偏颇。然而,利用信息技术指引学生文本细读,能提高阅读实效,确保阅读细致、顺利进行。如教师利用注音、带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阅读生僻字的问题,快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总的来讲,在课前、课中、课后合理采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自主细读文本意义重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习过于被动
在不同因素影响下,部分教师虽然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2],但是,授课中并未真正重视、关注,仍以自身教学为主,生怕遗漏知识点,从而影响学生成绩,使学生被动学习。比如,部分教师参考教材,课堂导入方式过于直接,毫无悬念地告知学生学习的课题。这样的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甚至会让学生课前预习毫无用处,使其学习积极性备受打击,阻碍后续教学实践,整体课堂枯燥、无趣。
2.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实践需要以目标为导向,贯穿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发展来讲非常关键。但是,部分教师并未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或者目标过于空泛,缺少针对性、可行性,致使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难有用武之地,并不具备导向作用,使教学实践过于“盲目”。
3.技术水平偏低
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掌握阅读理解的实践措施和理论内容,还要具备良好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助力阅读教学实践。但是,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改变难度大,需要一定时间。而且,所具备的信息技术水平偏低,具体应用较为生硬,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并未有效辅助阅读教学,使文本细读效果下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文本细读的策略
1.以身作则,传授文本细读方法
事物的应用和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但好的事物一开始未必能在实践中获取好的效果,因为新事物会被传统事物影响。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文本细读,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能提升阅读教学效果[3],但是,缺少具体实践,难以获取预期效果。为此,教师应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指引学生文本细读,采用合适的方法、手段等,在明确文本细读的优势、缺点基础上,将文本细读方法传授给学生,通过自身影响学生,逐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文本细读,培养优秀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引学生学习基础知识,通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优秀习惯[4]。但是,小学生能力受限,处于待提升状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引,发挥职能作用,在识字教学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进行文章阅读,逐步理解文章内涵、情感、思想等,避免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基于此,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带动学生文本细读,以此培养优秀阅读习惯。
3.激发兴趣,奠定文本细读基础
教学实践表明,文本细读教学方式优势显著,是提升阅读效果和促进教学发展的关键举措。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让效果翻倍。因此,教师为保证学生掌握文本细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必须从激发兴趣开始,奠定文本细读基础,赋予其阅读动力,促进分析与理解。激发兴趣需掌握学生兴趣点,了解其年龄特征,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保证所选方式有效,符合教学要求。
4.细读词句,找准文本感悟途径
文章是由句子、词语组成的,表达作者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