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制度供给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制度供给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研究现状:
目前对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核心素养构建研究现状等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与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并列,充分反映了新征程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已有研究探讨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特征与实现路径,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同时也对高技能人才核心素养构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强调了科技自立自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从发展历程来看,“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选题意义: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构建和培养制度供给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力量,高技能人才也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大国工匠是高技能人才中的拔尖人才或领军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高技能人才基石,培养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至关重要。
研究价值:
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解决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形成从科技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转化为现实应用的关键性人才,也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能够加快技术理念转化,在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目标:构建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体系,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供给,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具有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够适应国家科技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研究内容:
高技能人才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参考已有研究,如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核心素养框架中提到的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学习应用”3个发展领域,“责任担当”等6种核心素养及“家国情怀”等18项基本要素。高技能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掌握本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在技能方面,应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复杂问题。创新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提出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培养制度供给的现状与问题: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供给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缺乏健全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漫长。建筑施工企业往往过于注重人力资源的即时使用,而忽视了长远的培养规划,传统的“传帮带、老带新”培养模式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缺乏精准需求定位,高技能人才供需关系不符。建筑施工企业未对技能岗位做详尽的需求分析,导致招用的高技能人才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规划。此外,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建筑施工企业的技能从业人员受学历、岗位、职称等因素影响,薪酬待遇水平普遍低于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岗位吸引力弱,人才流失严重,且缺乏针对技能从业人员的激励配套机制。
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制度供给的关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制度供给密切相关。培养制度供给应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例如,产教融合可以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科教融汇则可以将科技创新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企业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融入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要观点: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制度供给应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例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