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调整的中国变量.doc

发布:2018-11-10约4.2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调狼的中国变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依据其实力的发展 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亚太安全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 大调整。尽管美国亚太政策调整的背景复杂、目标多 重,但其中的中国因素无疑十分明显,对中国的发展 尤其是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一、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经济上 又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区域。于是,美国开 始将全球战略重心多元化,实施欧、亚并重。而且, 原有的亚太安全战略也开始调整。 经过多年的经营,美国的亚太新战略已成为一个 包含政治、经济、军事为一体的全方位战略,以安全 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经济利益为优先解决 的重要课题,以民主人权外交为重要手段,在经济、 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上同时展开攻势,全面参与 和介入亚太事务。整个战略以美国为主导、西方价值 观为标准、经济合作为纽带、军事力量为后盾、多边 安全机制为保障、新太平洋共同体为目标。具体来说, 就是:⑴以区域安全为课题,以美军“前沿部署”为支 柱,以建立美国主导的多边安全保障体系为途径,加 强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存在。⑵以市场准入为中心,以 贸易不平衡问题为突破口,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重 要桥梁,强行进入亚洲市场。⑶以西方价值观念和意 识形态为标准,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强化民主人权外 交。⑷以加强美日、美韩联盟关系为核心,以巩固同 东盟国家的关系为重要措施,以改善同“冷战时期敌 手”的关系为近期目标,全面介入亚太地区国家关系, 以便相互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可 见,将亚太地区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生死攸关的重要地 位,全方位、强力度参与亚太事务,是美国亚太战略 调整的基本特征。 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调整中被放到了重中之重的 地位。美国国防部2001年9月20日向国会提交的《四 年防务评估报告》没有点名地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对手, “从中东到东北亚,有一个广阔的弧形不稳定区 域,……这一地区存在着出现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军 事对手的可能性。”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00年的 《2015年的安全趋势》中明确指出,2015年东亚地区 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崛起。在 美国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实力与日俱增的地缘战 略大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 会制度,在国际安全和世界新秩序问题上存在明显分 歧,在台湾问题上立场迥异,对亚太的辐射能力又处 于扩张状态,一旦中国完成了把自己的潜在力量迅速 转化为实际力量的过程,就可能推行“骄横的大战略”, 在多个关键领域对美国现有战略利益构成直接的挑战。 因此,要以坚持并扩展美国价值观为基本原则,以“对 中国的企图施加影响”、“改变方向”为基本前提,遏 制中国的强大与统一;在手段上,一方面是通过军事 威慑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则“以稳妥的渐进方式与中 国打交道,实施鼓励、制约的混合措施”;在同中国的 接触交往中,逐步使中国政治上多元化,经济上市场 化。 事实上,美国也在以“对华包围圈”为基轴进行 21世纪战略部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 “9#8226;11”事件后和反恐战争开始以来,美国逐 渐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和军事活动:保持单边军事 优势,不断加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强化与 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通过在菲律宾、新加 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增 加“军事落脚点”,弥补美军力量原有的“空白点”, 扩展了美军的实际活动空间;以“无障碍进入”的“菲 律宾模式”,谋求有关国家成为“事实上的美军基地”; 与有关国家签订后勤保障、开放领空等协定,开发可 支援远距离持续作战的各种保障系统,为美军的具体 行动提供必要的后勤支持和便利;美军与新加坡、马 来西亚、泰国、文莱和菲律宾等国海军经常举行“海 上战略与训练合作”系列双边军事演习;不顾中、俄 等许多国家的反对,坚持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毫 不掩饰该项计划对中国造成的战略损害;在南海争端 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从“完全中立”到“积极中立”, 再到“积极关注和介入”,直至抛出“南海地位未定论”, 其原因就在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希望通过尽量拖延 南海问题的解决并强化自己在东亚和南海战略要地的 政治、军事存在,争夺该地区的安全主导权,制约中 国的发展。 二、美国亚太安全新战略 对中国安全形势的影响 在亚太地区保持军事存在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 基石,也是被美国视为控制中国崛起的必要手段。美 国明显地把军事威胁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并利用超 强的实力和在亚太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利用本地区的 区域性合作机制、军事同盟和对中国周边的大国关系 的平衡政策,对中国构成腹背、左右全都受制于人的 困境。美国军事战略东移,不断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 事设置,尤其是在“反恐”的旗号下,进一步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