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太战略与华政策的演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国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的演变
?
要把握美国的对华政策,必须从美国的亚太战略入手。那么,美国对亚太地区最根本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是什么呢?一般而言,研究对外战略,主要是三块:一是战略目标,二是战略手段、途径,三是战略成本。比如,饿了就要吃饭,这是目的;以什么手段吃这顿饭呢?是买来吃,还是自己做着吃;愿意付出的代价又是另一回事。比如,可以进饭店吃龙虾,也可以吃汉堡包。过去,我们在研究战略问题时,往往只专注于战略目标,而忽略对战略手段和战略成本的研究。实际上最后政策的产生,与后两者的关系更为密切。
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根本战略目标非常简单,就是不允许任何一个潜在的敌对大国垄断西太平洋、控制西太平洋。“敌对”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第一,是和美国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价值理念的国家。美国认为这就是有敌对倾向的国家。历史上,人类为利益冲突打的仗远远没有为信仰冲突打的仗多。因为,从人类产生的第一天起,利益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存在的。解决冲突的办法无非有两种,一是打架,谁赢谁就占先,赢者可以通吃,这是零和游戏。但是这样打呢,双方都要付很大的代价,中国有句老话“杀敌一万己损三千”,实际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还有一种,就是双赢,就是尽量达成某种妥协。而达成妥协最大的障碍不在于双方有不同的意见,而在于双方有没有共同遵循的游戏规则。这就是为什么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往往互相视作敌人。因为,它知道,一旦跟这样的国家发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双方很难达成妥协,并不是说双方没有达成妥协的愿望,而是双方不能遵守同样的游戏规则。比如,我们大家都住在这个屋子里,本来和睦相处,但突然发生地震了,大家都要从这个门跑出去,这样就发生利益冲突了:谁先走、谁后走呢?在伊斯兰国家或者像中国儒教影响非常深的国家,那肯定是男人先走、老人先走;而在西方世界,那肯定是女人先走、小孩先走。这样,如果有人信西方的价值理念,有人信东方的价值理念,就没办法达成妥协,那就只好打架,谁打赢了谁先走。所以,价值理念是判定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敌对倾向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是有给美国造成实际伤害能力和愿望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总是把中国看作威胁。例如,中国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谈“和平崛起”。其实,美国主流已经接受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但对美国来说,和平崛起并不等于崛起以后的和平。这是两个命题。“中国威胁论”主要讲的是崛起以后的中国是否还会坚持和平。
那么,在达到其根本战略目标以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就分成三块:第一块是安全利益。第二块是经济利益,能不能赚钱,赔本买卖谁也不做。第三块是交朋友,就是让你向我这个方向走,让我的价值观念成为你的价值观念。就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有三个:第一,保障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与安定。特别是冷战以来(甚至在冷战以前),美国是不愿意在亚太地区打仗的。第二,保证经济上的繁荣,因为美国48% 的进口和42% 的出口都在亚太地区。第三,保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美国要保持政治安定,首先要保障安全。美国是惟一面对两大洋的国家。大西洋是它的家乡之水(home water),欧洲与它同文、同种、同宗,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也类同。并且欧洲是四分五裂的,所以它从不担心欧洲会构成威胁。但太平洋是麻烦之水(trouble water),不同文、不同种、不同宗,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亦相去甚远。所以,能否控制太平洋对美国的安全十分重要。美国只有一次失去对西太平洋的控制,就是在二战期间,结果珍珠港被炸了。美国要控制西太平洋,就要控制三个海峡,分别是对马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真正的世界大国都想控制海洋。在陆地上,控制一块土地,需要占据一个山口或制高点。但要控制海洋,就要控制海峡和运河。巴拿马运河,连接美国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通道,古巴就在巴拿马运河口上;苏伊士运河,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所以老在那儿打仗;伊斯坦布尔海峡、恰纳卡莱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也至关重要,二战结束后,美国首先与土耳其和伊朗结盟,尽管两个国家在宗教、制度、价值观上和美国相差甚远,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这几个海峡。而在太平洋上,就是极力控制上述三个海峡。
美国从树立霸权以来(包括英国),凡是发生大的、有世界影响的战争,都是围绕这些海上通道展开的。美国在亚洲打了两仗,一是为对马海峡,另外一个就是为马六甲海峡。为什么这三个海峡对美国重要呢?因为,太平洋是一个很奇怪的洋面:非常大,中间没有任何岛,科技再发达,没有岛屿做依托,很难跨越太平洋。另外,在阿留申群岛是夏天的时候,澳大利亚是冬天;等到阿留申群岛和北京冬天了,澳大利亚却是夏天。太平洋冷暖交流的漩涡,很容易产生恶劣的气象环境。所以,横渡太平洋是很困难的。任何一个想从太平洋这头打到那头的国家,只能有两条道:一是从北边的阿留申群岛,一个个打过去;另外就是从南边这条道,从中途岛、塞班岛,一个个打过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