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之财政投资性支出PPT课件.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财政学之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般分析
基础设施投资
“三农”投入
财政投融资制度
2022-7-4
金融学院
2
第一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发展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动力。而且,投资对经济增长还具有乘数作用。
注: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所谓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指每增加1单位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
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同向变化,与边际储蓄倾向呈反向变化。
加速原理。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加速原理说明的是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这一点和乘数原理正好相反。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推动的,投资波动与经济波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2022-7-4
金融学院
5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一般而言,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
由于我国还有预算外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投资,因此这里所指的财政投资,是指预算内投资。
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按财政支出项目分类,生产性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
基本建设支出又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非两部分。
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基本建设支出的总趋势是增长率逐步放缓,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具体各自显著的特点:
(1)投资的目标
非政府投资以盈利为目标;政府投资以社会福利为目标
(2)投资资金来源
非政府投资依靠私人积累和社会融资,资金受限制;政府强大的社会信用,财力雄厚
(3)投资方向
非政府投资有行业投资门槛;政府投资不受限制
(二)政府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非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较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大。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向,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具有所下降的趋势。
为适应投资主体和投资格局的变化,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步由传统体制下的直接调控,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直接和间接两种调控方式转变。
直接调控:
间接调控:
(三)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
稀缺要素标准
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选择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
(3)就业创造标准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狭义的基础设施:
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等等。
广义的基础设施:
除了狭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投入。
(二)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
从产业结构上看,基础设施属于“上游”的产业部门,应适度超前发展。
从价值构成上看,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
因此,基础设施投资和一般产业投资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配比关系,并按一定的比例递增。对此,欧美、日本和韩国等具有不同的增长路径。
2022-7-4
金融学院
15
相关概念
上游产业 下游产业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系数大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强,反之,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一)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
从经济性质来看,基础设施大体上可以归类为混合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但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一般采取政府为主、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混合提供方式。
2022-7-4
金融学院
17
2022-7-4
金融学院
18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庄严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