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纲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纲要
(征求意见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题组
以现代教育的大课程观为依托,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它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础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设的一门非学科性的必修课程。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对提高全体学生德育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弥补教育目标中的结构性缺失;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对知识整合、能力迁移、社会统合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对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全面地贯彻中学德育指导纲要、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是始终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教师指导过程中有效地渗透德育,特制定《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目前我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教师活动指导用书,各区及各校根据各自的特点实施校本开发,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中使道德教育和生活与实践紧密联系。克服了道德教育中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的倾向,防止了道德教育中唯知识化的弊端。
第二、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的,它面对的是具有整体性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应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第三、让学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问题解决”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克服了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景进行道德教育的倾向。
第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单一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行为改善。
第五、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在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强调大道理和小细节结合、强调感悟和践行结合。
我们从现有的课程资源中可能涉及的德育范畴,分类列出了相应的德育目标、实施途径和德育的教学实施建议,并附上相应的课例,以案例提供德育实施的具体方式或方法的,为有效的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
【】【】【】【】—我可爱的家乡》之中,德育的实施点十分广泛。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德育实施绝不可泛泛而动,也不能面面俱到。活动的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教师正是据次采用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实施的。其间,精心选择了家乡学校,家乡农业,家乡工业,家乡奥运4个极具代表性的实践内容,使德育点落到了实处。
2.准确挖掘德育的资源
《顺义—我可爱的家乡》地方教材中,德育资源无处不在,但如何进行挖掘十分关键。因为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大多只是起个范例的作用。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紧紧围绕“知家乡、爱家乡”这一主旨,为学生提供了四个充分实践的机会,既准确地把握了其间的德育资源,又巧妙地达成了活动的德育预期目标。
3.亲身体验强化德育点
亲身体验,直接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即一定要让孩子们通过“做中学”受到教育、形成经验、学会方法和知识。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学生在亲自采访学校领导,实地参观“三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小组合作查阅“奥运水上场馆”资料等亲历亲为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家乡的美,了解了家乡先进的农业,步入了家乡的世界啤酒十强企业……热爱家乡之情由然而生。这种德育悄无声息、踏雪无痕地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之中的做法,无疑使德育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4.丰富表现情感再升华
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小组间的展示交流形式丰富多彩,德育效果明显。因为这些表现均是孩子们的自主行为,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