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说课)全解.ppt

发布:2017-01-27约3.29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 邵阳市一中:苏是玺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 2 3 4 板书设计 5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知识点联系 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为本章的学习做铺垫,如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以及实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本课时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都是化学计算中经常接触的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自如地解决化学实验中的计量问题。 本课时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均是中学化学比较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有很大作用。本节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物质的量导出的物理量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摩尔质量,理解摩尔、物质的量的含义; 2.了解它们与物质的质量、微粒个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通过有关计算,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的能力,培养运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一)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n、N、NA三者间的关系,n、m、M三者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形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 学法 1.类比法 2.引导法 3.讲授法 4.练习法 1.讨论法 2.分析法 3.练习法 4.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创设,类比分析,导出摩尔与阿伏加德罗常数 2.国际单位制分析,引出物质的量 3.练习巩固,学会运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练习归纳,总结出n、N、NA三者的关系。 4.抛出问题,引导摩尔质量的相关学习 5.课堂小结,知识系统化 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创设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讨论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出的思路也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方式,也为后面物质的量埋下伏笔,为难点突破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设计 表格分析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米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秒 s 电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设计意图: 用单位引出物理量的方式,颠倒了教学的常规思路,但却符合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思路,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接受新的化学概念,有效地达到了难点突破的目的。 解释说明 3、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基准值和近似值分别 是多少? 认真阅读课文P11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物质的量的含义是什么?符号是什么? 单位是什么? 2、科学上,1mol是多少个微粒的集合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阅读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其对概念的理解。   如果把 6.02×1023 粒米给全球60亿人吃,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如果把6.02×1023个直径为2.5cm的硬币排成一行,可以来回于地球与太阳之间240.8亿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感悟体会 设计意图: 先从反面入手,再从定义出发,得出结论:摩尔只用来计量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 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准确地运用物质的量。 探究物质的量(n)与粒子数(N)的关系: n(物质的量) N(粒子总数) 1mol H NA个H 2mol H 2×NA个H … … n mol H n×NA个H N = n× NA n= N NA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简单的推理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归纳出n、N、NA三者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2.2mol H2O中含 mol H、 个O。 3.0.5mol NaOH中含 个Na+。 1.2NA个H2是 mol H2 。 2 4.1.5molFe2(SO4)3中含 molFe3+, molSO42-。 3 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