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专题.ppt
第二章所得税会计专题所得税会计概述0101020304所得税以纳税人为标准可分为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本讲限后者。所得税会计的产生020304所得税会计是首先在西方国家产生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与税法之间的既相依又相异的关系。会计核算遵循的是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其目的是记录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所得(利润)。税法要求纳税人按照税法的规定核算企业的收支盈亏,确定应纳税所得。由于会计法与税法的出发点、目标以及遵循的原则不一致,导致了按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计算出来的应税利润不一致。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兴起我国对所得税会计的研究开始于上实际90年代,解放后我国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经历了:统收统支(1978年前)?企业基金(1978-1980)?利润留成(1980-1983)—利改税(1983)?经营承包(1987-1989)—利税分流(1989.3-)—1994年《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统收统支(1949-1978),这期间国家的财政收支统一由中央集中管理,国营企业应上缴国家预算的款项,包括:利润、折旧基金、定额流动基金减少数等。企业发生的亏损、所需基本建设基金、专用基金等由国家预算全数弥补和拨给。企业使用国家资金但不承担经济责任。企业基金制度(1978-1980)国营企业在完成实现利润和上缴利润计划指标的前提下,可以按规定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企业基金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和生产技术改造及职工奖励。01利润留成制度(1980-1983)按一定比例,将企业实现的利润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02第一次利改税(1983-1987)将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上缴所得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行分配。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统一比例征收所得税;小型企业按八成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经营承包责任制(1987-1989.3)即企业包上缴国家利润,包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经营成果挂钩,按照“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不补”的原则进行利润分配。第二次利改税()把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和上缴的利润区分开来。企业上缴利润后,再以承包者的身份上缴一部分利润,所得税税率33%。这之前所得税始终作为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在利润分配表上反映。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关系由于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计算利润的口径和时间的不同,使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形成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对收支项目的确认范围(即计算口径)不同而引起的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在未来的期间也不能转回。这种差异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会计核算时作为收入,而计算纳税所得时不作为收入,如:企业购买国债和国库券的利息收入01企业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纳税收入在计算应税利润时作为收入,但在计算会计利润时不作为收入,02例如: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固定资产改造工程,用于集体福利或分配给投资者。在会计核算时,只按产品的实际成本转帐,不确认收入,不产生利润;而按税法规定应将其视同销售,计算利润。各种税收的罚款、滞纳金,各种赞助性支出,收益性及非收益性捐赠;超标准列支的招待费、工资、利息支出等。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会计核算时作为费用和损失,但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得扣除,例如: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损失;因此对于永久性差异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应进行调整。时间性差异减肥药排行榜|淘宝最好的减肥药|什么减肥药效果最好|减肥吧
BB霜|skin79bb霜|美宝莲bb霜|misshabb霜|BB霜排行榜|什么牌子的bb霜好用
指甲油|OPI指甲油|OPI指甲油价格|opi指甲油官网是指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对某些收支项目的确认时间不一致而造成的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的差异。某些收入项目:会计准则规定的确认时间早于税法:规定的确认时间,如:股票投资中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会计法规定,被投资企业赢利,投资企业即可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税法规定,投资公司在实际收到股利时确认收益。01对于长期工程的收入:会计法按工程完成的百分比确认收入;税法在工程全面完成时确认收入。02某些费用项目:会计准则的确认时间滞后于税法规定的确认时间,例如:03有些固定资产,按会计准则应采用直线折旧法按税法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预付的租金,按会计准则应在以后各受益期确认费用按税法可以在支付租金时一次确认某些收入项目:会计准则的确认时间滞后于税法规定的确认时间,例如:有的国家的预收货款,按会计准则规定在销售业务完成时确认收入;按税法则在收到款项时确认收入。某些费用项目:会计准则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