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心通脉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70例临床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强心通脉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70例临床观察
宁安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403
【摘 要】目的:观察强心通脉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观察将7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通脉颗粒口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与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1);心功能变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强心通脉颗粒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强心通脉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临床观察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慢性心衰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西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以取得较快进展,但西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及长期使用而耐药的情况,与之相比中医药具有整体调治、辨证论治、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中医药在慢性心衰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慢性心衰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其他系统疾病的终末期主要临床表现。近些年来,随着心力衰竭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证、糖尿病等原发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慢性心衰患者也明显增多。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益气活血强心通脉颗粒制剂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强心通脉颗粒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7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临床常见表现为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胸胁闷痛等。而心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瘀血内生,心脉瘀阻。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心阳虚证多由心气虚发展而来,心阳虚是心气虚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心气虚是心阳虚的早期经过。其中,对照组35例患者,有男17例,女18例,观察组有35人男19例,女16例,两组的一般性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
1.2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都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强心通脉颗粒,内容有以下一些。
(1)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在密切观察并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强心通脉颗粒,每日,分3 次口服,不能顿服者可频频口服。注意观察病人。
(2)强心通脉颗粒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确切,配合治疗心衰基础西药效果更加,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3)本科研应用强心通脉颗粒是治疗慢性心衰,人参、黄芪为君,既益皮肤腠理之气,振奋心阳,使气充血畅,正复邪去,瘀血自消;丹参、红花、三七活血化瘀,行血中之滞;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入心包经,即可引经又可活血祛瘀消水。全方共奏益气活血之功,达到补其虚祛其而瘀治疗心衰的目的。
(4)用药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但是治疗组中有部分患者在应用强心通脉颗粒后,可减少西药的用量,并且取得满意疗效,说明该方与常规西药合用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1.3疗效判定标准
包括显效: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 级。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效果采用率(%)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lt;0.05代表两组患者之间,对比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注: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较(Plt;0.05)。
3.讨论
心气虚是慢性心衰的主要病理基础,且贯穿慢性心衰治疗的始终,血瘀是本病的中心环节,水湿是本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气、血、水三者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气虚-血瘀-水停”是慢性心衰病因病机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不仅仅是慢性心衰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证型,更是贯穿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始动因素。根据以上50例慢性心衰患者临床观察,发现慢性心衰患者以气虚血瘀型多见。气虚血瘀型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出现气阳两虚,阳气虚脱,水湿内停,气阴两虚等一系列虚实夹杂的证候群。所以,慢性心衰的严重程度与心气之虚衰、瘀血内停的程度密切相关,且对慢性心衰的今后之预后和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临床治疗上采用益气活血的强心通脉颗粒进行临症加减,每获良效。而血瘀与水饮又互相影响,血不利则为水,瘀血为水饮内停的重要致病因素,血脉瘀阻。血行受阻,水道不利,无能供养于心,从而加重心气、心阳虚损。本病病位在心,而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诸病理因素及诸脏相互影响,造成恶性循环,使本病缠绵难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