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返校考试语文试题.pdf
北仑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初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2分)
材料一:
一般而言,真实的历史被称为“史实”,而有关历史的记载被称为“书写”。毫无疑问,历史
书写应以呈现历史真相为目的,但是因为真实的历史特别是历史的细节往往是复杂的,即使是历史
现场的亲历者也只能从某一方面去书写。再考虑到书写者本人,历史书写必然带有书写者的主观偏
好和价值判断。因此,通过研究历史书写来把握真实的历史,至少需要考虑书写者的主观视野和价
值立场。
以往,世人对春秋史的理解主要借助于《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史记》等传
世文献的记载。又因为《春秋》记事简括,《公羊传》《穀梁传》重在解释“微言大义”,《史记》
为汉人所写而相距春秋时期较远,所以《左传》就成为世人了解春秋史的重要桥梁,人们甚至认为
《左传》就是春秋史的实录。
当今,日益增多的出土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春秋史书写文本。自从马王堆汉墓帛书
《春秋事语》现世以来,上博简、清华简、慈利简、枣纸简等春秋史文本不断呈现于世人面前,诸
如清华简《系年》《郑武夫人规孺子》、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慈利简“吴语”、枣纸简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如果再加上西晋时期出土的汲冢竹书“国语”两篇,
那么早期社会流传的春秋史文本将更加丰富多彩。从形式与内容来看,现出土的春秋史文本多呈散
编形态,记事用语有时也欠准确,如上博简《成王为城濮之行》开篇点出晋楚交战之地在城濮,是
一种“事后诸葛”的表达,比不上《左传》《史记》用语准确。然而,这些出土的春秋史文本却能
促使我们反观《左传》的书写,进而准确把握《左传》的叙事特征和理性精神。
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不同:两者都
涉及郑庄公、郑武夫人以及郑国大臣,然而两者对这些人物关系的描述显然有别。简文中的母子关
系和谐亲密,郑武夫人处处为儿子的未来忧心,教诲儿子的言辞饱含恳切和真诚,对大臣也是充满
信赖;郑庄公对母亲的教诲言听计从、遵诲行事,对大臣更是恭敬有加、委以重任;同样,郑国大
夫也很体谅国君、谦让有礼,“各恭其事”而不专权恣肆。简文呈现出郑庄公朝堂一派母慈子孝、
君惠臣忠的政治局面。也许可以认为简文中郑武夫人的教诲是包藏祸心,郑庄公的遵诲而行是阳奉
阴违,郑国大夫的谦恭让权是规谏提醒。然而,这一阐释无疑是以《左传》的叙事为参照的,从简
文的用语、称谓以及人物的言辞口吻看,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反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
叙事,书写者使用“初”字,将事件的起点追踪于“郑武公娶于申”,随后依次叙述郑庄公与母亲、
共叔段的矛盾,以此揭示三人虽为至亲,但矛盾早在郑庄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形成,根本无法调和
与解决;面对母亲、共叔段的咄咄逼人,大臣与郑庄公结成同盟,适时而动以至平定叛乱。相较于
简文记述的郑庄公即位之初的情形,《左传》的叙事前后勾连,将长时段的事件连缀一体,以至形
成严谨的因果链条,即《左传》对“郑伯克段于鄢”的书写,早已不是“原始的历史”,而是使用
理性叙事将历史书写为一个“合理”的过程。
与简文重在呈现母子、君臣关系的和谐相比,《左传》的叙事视野更加冷峻、理性,它揭示出
政治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无情:面对权力,母子之爱、兄弟之情消磨殆尽,“亲亲”原则早已被
抛之九霄。“礼崩乐坏”的历史真相从冷静的叙事中展露无遗,也许是担心读者没有体会到这一社
会现实,《左传》的书写者又通过解释《春秋》的“书曰”来强调郑庄公和共叔段本为兄弟,人们
却难以使用兄弟关系来评判二者的关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文章《史实与书写:《左传》春秋叙事的价值建构》)
材料二: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叙事的皇皇巨著,实现了历史记言到历史叙事的飞跃。它采用“寓论断
于叙事”艺术手法,使得《左传》一改《春秋》“微言大义”晦涩难懂的局面,实现了“见之于行
事而深切著明”的新局面。
“寓论断于叙事”并不是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剪裁客观具体的史实不着痕迹的寄
托自己的褒贬态度。每一个论断都是由具体的客观的事实组合起来的,即便是很小的细节都隐含着
论断。
《左传》是以《春秋》为依据,对其所记载的史实内容扩展补充而书写成的。《春秋》虽重微
言大义,但记事过于简约。《春秋》仅仅记载事件的结果,而对其中的是非曲直一“字”带过,除
此之外更无任何议论。后人无法通过简单的记载理解其中的是非褒贬之意。正如司马迁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