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然产物化学(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ppt

发布:2019-07-29约1.04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本章内容 结构研究实例 检识与结构鉴定 提取与分离 理化性质与显色反应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概述 定义: 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C6-C3-C6 2-苯基色原酮 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为一类植物色素,分布广,数量大,生物活性温和而且多样。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常以苷类形式(包括氧苷与碳苷)存在,糖通常联在A环6,8位。 生源: 由三个丙二酸单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成. 一、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桂皮酰辅酶A 丙二酰辅酶A 二、结构分类及结构类别间的生物合成关系 (一)结构分类 分类的依据: 1、三碳链的氧化程度; 2、B环的连接位置; 3、三碳链是否成环。 结构分类 黄酮类 Flavone 黄酮醇类 二氢黄酮类 二氢黄酮醇类 异黄酮类 高异黄酮 查耳酮 二氢查耳酮 结构分类 鱼藤酮类 黄烷-3-醇类 紫檀素类 黄烷-3,4-二醇类 花色素 橙酮 各主要类别间的生物合成关系 黄酮与黄酮醇类(黄芩与槐米) 抗菌 二氢黄酮与二氢黄酮醇类 (杜鹃与落叶松) 兴安杜鹃 (满山红) 止咳平喘驱痰 抗病毒 二氢黄酮与二氢黄酮醇类 (枳壳与枳实) 高血压辅助治疗剂 异黄酮(葛根)2012/10/12 第六周 化学 大豆素 紫檀素类(紫檀及越南槐) 查耳酮类(红花) 第一个发现的查耳酮类植物成分 红花在开花初期,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花冠呈深黄色;开花 后期或采收干燥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氧化成红色。 二氢查耳酮类(梨) 花色素类与黄烷醇类(矢车菊与飞燕草) 飞燕草苷元 使花、叶、果、茎等呈现蓝、紫、红等颜色的色素。以苷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液中,经水解可生成苷元——花色素及糖。 橙酮类(黄花波斯菊花) 硫磺菊素(6,3′,4′-三OH橙酮) 橙酮类的结构特点是含氧五元环,主要存在于 玄参科、菊科植物中。 黄烷醇类(茶及草麻黄 ) 黄烷3-醇(儿茶素类) 黄烷-3,4-二醇(无色花色素类) 由二分子黄酮衍生物聚合生成的二聚物,多分布于裸子植物中。银杏中含有多种双黄酮,如银杏素。 双黄酮类(银杏) 银杏叶片(舒血宁片)(银杏叶片提取物) [作用与用途] 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用于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病所致的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管痉挛等以及动脉血管供血不良所引起的疾患。 其他黄酮类(芒果与水飞蓟) (木脂素黄酮) (双苯吡酮类) (生物碱型黄酮)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扩张冠脉:芦丁、葛根素黄酮片临床用于心绞痛、高血压。 (2)Vip样作用:橙皮苷可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通透性,用作高血压辅助治疗剂。 (3)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ADP、胶原或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4)降低血胆甾醇作用:山楂总黄酮。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2.抗肝脏毒性作用 水飞蓟素为二氢黄酮醇与苯丙素衍生物缩合而成,对肝细胞膜有稳定作用,能保护肝脏,改善肝功能,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损伤。 3.抗炎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脂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达到抗炎目的。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4.雌性激素样作用 大豆素 己烯雌酚 5.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黄芩苷:抗菌 山奈酚:抗病毒 6.止咳平喘驱痰作用 7.解痉作用 异甘草素、大豆素 2012/10/11 第六周 应化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显色反应 一、性状 1、苷元多呈晶形,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多为黄色,与结构中的交叉共轭体系和助色团有关。 例如:黄酮、黄酮醇多为灰黄~黄色,而二氢黄酮、黄酮醇多为无色。 注意:花色素的颜色随pH不同而不同 红(pH7) ~紫(pH=8.5) ~蓝(pH8.5) 一、性状 二、溶解性 (一)黄酮苷元 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和稀碱液; 1、平面型分子的水溶性小于非平面型分子; 2、花色素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水溶性反而最大; (二)黄酮苷类:可溶于热水、甲醇、乙醇、稀碱液,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1、多糖苷单糖苷; 2、3-OH苷7-OH苷; 二、溶解性 糖的连接位置对苷的水溶性的影响 三、酸性与碱性 (一)显著的酸性 羟基位置 酸性 溶解性 7,4'-二羟基 强 溶于5%NaHCO3 7或4'-羟基 溶于5%Na2CO3 一般酚羟基 溶于0.2%NaOH 5-羟基 溶于4%NaOH 三、酸性与碱性 (二)微弱的碱性: 1位氧原子有未共用电子对,表现微弱碱性,可与浓盐酸、浓硫酸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