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14.33“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资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史论要旨】 1.维新派宣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变 法思想,把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推进到学习制度阶 段。 2.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深刻的思 想解放潮流,起了启蒙的作用。 【特别提醒】 4.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 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 (2)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3)从学习背景看: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 不断深入。 (4)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3.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 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 4.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国 的成立。 【史料探究】 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材料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 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 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 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探究1:材料中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 问题? 提示:(1)观点:只有变法才能图强;变法的根本在于 实行君主立宪制。 (2)问题:反映了康有为反思器物之学,主张制度之学。 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材料 (2014·福建高考改编)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 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 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 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 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探究2: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提示:(1)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 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2)目的:改革科 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材料 欲兴民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 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 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 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探究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宣传其政治 主张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宣传了维新变法理论;促进了人们思想启蒙;激 发了国人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名家评史】 【观点】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专题十四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第33讲 “顺乎世界之潮流” 考点一 近代早期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主干回顾】 一、背景 1.鸦片战争前,国势日趋衰落,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有识之士倡导经世致用。 3.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浸在“_________”的 迷梦中不能自拔。 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危机 日益加深。 天朝上国 二、代表 1.抵抗派: (1)林则徐。 ①地位:被誉为中国近代___________的第一人。 ②活动: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 编辑《_______》《华事夷言》等书籍。 睁眼看世界 四洲志 (2)魏源。 ①活动:编成《_________》一书,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 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②思想:“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 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 代中国___________的第一步。 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向西方学习 【特别提醒】 3.睁眼看世界 2.洋务派: (1)口号:“_______________”。 (2)指导思想:“_____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坚持中 国的_____________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的基 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 求富国强兵。 (3)实践:_________。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 君主专制制度 洋务运动 【特别提醒】 1.抵抗派与洋务派的联系 (1)地主阶级抵抗派率先提出了解和学习西方,但仅是倡导者,没有付诸行动; (2)洋务派则在此基础上推行洋务运动,成为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实践者。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涵 (1)“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封建君主专制和儒家纲常礼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