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气象灾害—洪涝灾害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6.1气象灾害—洪涝灾害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6.1气象灾害—洪涝灾害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3.强化学生的地理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应对和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正处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初期,他们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系统性和深度上还不够。在学习“气象灾害—洪涝灾害”这一章节时,学生表现出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对基本的气象知识有一定了解,如气候、降水等,但对于气象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其影响的认识相对薄弱。
2.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在面对复杂地理现象时,往往缺乏系统性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能力。
3.素质培养:学生的地理责任感和防灾减灾意识尚待提高,他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缺乏应对措施和自救互救能力。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但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内化能力有待加强。
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气象知识拓展到洪涝灾害这一特殊现象,增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严重性,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
-通过课堂互动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洪涝灾害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洪水灾害发生时的影像资料,以及相关的气象数据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简易的洪水模拟装置,如透明容器、水盆、沙土等,以便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等,明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基本概念和成因。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设计问题,如“洪涝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预习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初步了解洪涝灾害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洪涝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洪涝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等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洪涝灾害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总结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并思考如何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洪涝灾害。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洪涝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成因,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和课后拓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地理素养。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洪涝灾害的历史资料
-介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洪涝灾害事件,如1931年长江流域大洪水、1998年松花江流域大洪水等,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