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启示
【摘 要】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育人为先导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以激励为原则的动力观、以身作则的教师观,是孔子教育智慧的结晶。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启示
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曾经涌现出为数众多的教育家,他们宛如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孔子则是这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社会理想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孔子为实现其社会理想,以教育为抓手,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以教育为手段,传播其仁爱思想,最终达成人人受教育,社会高度文明,从而实现其理想社会目标的精神诉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启示。
一、以育人为先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素质教育有如下主要特点:第一,在教育对象上,学校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社会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第二,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第三,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这种理念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成人成才”为目标,主张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会做人”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孔子教学主要以人道即人事为范畴,基本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体育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等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礼”教相当于现代的德育,“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射”“御”相当于现代体育,“书”“数”相当于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多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育人放在首位。除了“六艺”外,“诗”也是孔子教育的重要科目。诗学不仅是学《诗经》,还包括学诗与赋诗方面的学问。孔子把诗学看得非常重要,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不学诗,无以言。”掌握诗学,不仅有益于提高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于从政也是至关重要的。若以历史的目光来看待素质教育,孔子无疑是注重“素质”教育的,孔子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体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素质教育所达到的水平。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孔子对教育思想史的重大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可谓振聋发聩、切中时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注重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并实践一种教学方法,叫做“个别化教学”。1982年美国出版的《美国教育百科全书》,将个别化教学定义为“在教师引导下,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这个词,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注意到人的天赋才智高下有别,提出了“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