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意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意义
内容摘要:孔子的政治思想,一是礼的思想,即建立差等有序的政治秩序;二是仁爱思想,社会成员的仁爱特别是统治者的仁爱精神,这是其政治秩序得以建立的重要支柱。孔子的政治思想从根本上说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并能有效巩固封建等级秩序,所以被封建统治者选中并统治中国数千年。期间,孔子本人及其政治思想被统治者不断推崇、改造。总的看来,中国封建政治思想与孔子本人的思想已有距离,但却总是打着孔子的旗帜,使得孔子成为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符号。
关键词:孔子;政治思想;演变、意义
作者简介:徐莲梅,女,1964年生,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
联系电话
孔子及其政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特殊的地位,他所开创的儒家政治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统治我国长达几千年,直到封建制度退出我国历史舞台。几千年间,孔子本人及其政治思想被统治者不断推崇、改造。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礼”与“仁”,这两个概念基本概括了孔子政治思想的轮廓与核心内容。
1. “礼”的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礼”。“礼”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政治秩序,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
首先,礼是一种等差有序、尊卑有别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是别同异、分尊卑:“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荀子?国富》);“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 (《礼记》)。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政治地位,遵循不同的规矩、享受不同的权利。西周时把统治阶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为最高统治者,是至尊,享有最高权力,百姓在社会权力之外。这种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尊尊”、“亲亲”,即忠、孝。孔子最为推崇并竭力去重建的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当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
其次,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治国手段。礼的制度为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诸多不同的规矩、行为规范,这些规矩、行为规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极其繁缛,正如《礼记?礼器》所载:“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即礼的大项有300条,小项有3000条。这些礼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行为规范,具体规定了各级贵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行动准则、待遇规格。孔子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治国手段:“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之所兴,众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齐之以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的就是约束人们思想与行动,使人们各安其位、各守本分,从而使尊卑有别、等差有序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稳固。
孔子所讲的礼的秩序,虽然强调“尊尊”原则,但也强调尊卑双方都要尽好自己的义务,而且更强调尊者要首先尽好自己的义务、以影响、带动卑者尽忠尽孝回报之。
2.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另一个核心范畴。孔子把他的礼治秩序基本上建立在君王、从政者的道德、仁爱基础之上:“为正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的特点就是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赋予礼以仁的内涵,强调礼与仁的统一。那么,什么是仁呢?仁,是一种爱。《论语》里说,当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爱人。”但孔子的仁爱不是博爱,而是合乎礼的要求、有差别的爱。礼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亲亲。所谓亲亲就是要亲近自己的亲人,其核心是对父母要孝。所以,仁的首要含意就是对父母的孝及对长辈的悌。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后是推己及人,扩大到社会其他成员:“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的仁爱对稳固封建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为什么呢?他认为,首先,只有仁爱才能获得民心。“故君民者,子以爱子,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礼记》)其次,民众没有自己的思想,君王的作风决定着民风,君王的仁爱利于教化百姓,维护统治:“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礼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所以,君王要有仁爱。君王仁爱,可以促进臣下的仁爱:“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君王仁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