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昌增益生物化学课件第十章第四节2.ppt

发布:2019-10-20约小于1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三)ATP合成机理 Boyer : 结合变化模型(Binding change model) 酶上有三个不同活性部位(open, loose-binding, tight-binding); 质子流通过F0通道时,引起构象协同变化(可能通过转动); ATP释放是限速步骤,质子驱动力的作用是促进ATP从合酶上释放下来。 ATP 合成酶的结合变化 机制和旋转催化 1998年Noji首次获得直接证据 F1-ATP酶为旋转马达,旋转步幅为120度,每旋转120度大约做功80 pN nm。 旋转马达对能量转换的高效率,是迄今所发现的其它马达蛋白无法比拟的!? ? 四、氧化磷酸化被细胞能量需求所调节 五、细胞质中NADH的再氧化 线粒体内膜对NADH高度不透 细胞质NADH的还原力如何进入线粒体? 经过线粒体的穿梭系统(shuttle system) (一) 3-磷酸甘油穿梭 骨骼肌、大脑 磷酸甘油穿梭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 3-磷酸甘油脱氢酶 1 NADH ?1 FADH2(只能形成2ATP) (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心肌、肝脏 1 NADH?1 NADH(可产生3分子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名词解释: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磷氧比、F0F1-ATP合酶、F1-ATP酶 思考题: 如何理解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相偶联? 化学渗透假说的基本要点和证据。 线粒体穿梭的意义及类型。 化学渗透学说不断完善 在线粒体内膜上,当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引起酶复合体I、III、IV将质子从线粒体内膜内侧泵到外侧,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梯度。电子传递所释放的自由能就暂时储存在这种电化学梯度中。 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ATP合酶,其?亚基处于紧张构象时具有ATP合成能力;当质子通过F0质子通道流回线粒体基质时,推动F1发生转动;这种转动导致?亚基在三种构象(松弛、紧张、开放)间发生变化,促使ADP、 Pi 的结合、ATP的合成及ATP的释放。 底物磷酸化:底物分子内部能量的重新分配而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