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国际贸易政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制定并实行的政策。 特征:首先,是一国整体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服从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与外交政策紧密相连,外交政策通常服务于外贸政策;再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换。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1、保护本国市场 2、扩大本国商品的出口市场 3、促进本国生产结构的改善,提高竞争力 4、积累资本或资金 5、维护本国的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 贸易政策与贸易措施的区分: 1、措施只是管理手段、政策工具,是政策的载体。 2、政策处于决定和主导地位,措施处于从属地位。 3、措施本身是中性的,政策却是政府的主观选择。 4、政策的形成掺杂许多非经济因素,措施却依据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法则起作用。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 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 1、对外贸易总政策: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是一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贸易政策,反映该国贸易政策的主流和总趋势。 2、商品进出口政策: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商品的竞争力、市场供求状况而定。 3、国别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制定。 具体内容包括: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的手段、管制出口的手段、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等。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外向型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不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提供各种特权和优待,消除各种贸易障碍,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地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行自由的竞争与合作,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合理配置。 代表人物:法国的魁奈(重农学派)、英国的休谟(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的竞争,同时对本国的出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始于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保护幼稚工业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超保护贸易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贸易保护政策。 四、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依据 第二节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二、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并行,自由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其中,18世纪中叶后,英国,一方面产业革命较早,产品物美价廉具有强大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向国外扩张,在与贵族地主阶级长期斗争后,工业资产阶级取得胜利,自由贸易政策确立了在英国的主导地位。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处于垄断时期。各国普遍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都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开始变激烈。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并争夺国外市场,纷纷要求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国内市场的垄断价格和夺取国外市场,而采取的一种侵略性的对外贸易政策,又称“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aggressive protective trade policy)。主要内容有:对进出口贸易实行许可证制度及外汇管制;对进口商品规定进口限额,征收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口;对出口商品予以补贴或关税减免。 四、贸易自由化政策 时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背景:美国具有强大经济实力,日本和西欧国家需要进行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跨国公司需要自由贸易环境来推动商品和资本流动。 (1)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表现: ①关税的大幅度削减; ②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和撤销。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 ①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要求; ②战后贸易自由化是有选择的贸易自由化; ③实施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发达国家还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保护贸易主义。 五、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社会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支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