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3章国际贸易政策.ppt

发布:2017-02-23约2.24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章 国际贸易政策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做到: 1.了解对外贸易政策的内涵,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 2.掌握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依据; 3.掌握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依据; 4.了解超保护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3.1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共同特点在于:①将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惟一形态,强调国家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获取更多的金银;②国家应当运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的输入,鼓励商品的输出,以保护国内的工业;③在进出口上主张“少买多卖”原则,大量吸收国外货币,稳定本国币值,增强国家实力。 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2个历史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3.1.1 早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基本思想是货币差额论。货币差额论的任务是防止货币外流和积累货币。 3.1.2 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贸易差额论。贸易差额论者主张通过调节对外贸易的商品运动来达到货币财富的增加,而应该减少对货币运动的限制。 3.2 自由贸易政策 3.2.1 自由贸易政策的兴起与胜利 自由贸易政策在历史上多为经济强盛国家所采用,英国最早实行。 19世纪20年代,以伦敦和曼彻斯特为基地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由贸易运动,目的就是要废除阻碍自由贸易的谷物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废除谷物法 (2)简化税法 (3)废除航海法 (4)取消特权公司 (5)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 (6)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3.2.2 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形成 3.2.3 自由贸易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保护与超保护贸易政策 3.3.1 保护贸易政策 (1)美国与德国的保护贸易政策 (2)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真正全面论述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 1)生产力论。 2)历史发展阶段论。 3)实行的保护制度是有限的。 3.3.2 超保护贸易政策 (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及其特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1)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成为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 2)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科技进步,各国工业迅速发展,一些起步较晚的国家已完成了产业革命,迎头赶了上来,世界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3)两次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路发生严重困难,市场矛盾尖锐化。 超保护贸易政策与一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 2)保护的目的变了。 3)由保护转为进攻。 4)保护的阶级利益由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垄断资产阶级。 5)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6)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各国经济学者提出了各种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凯恩斯主义。 3.4 自由化与新保护主义 3.4.1 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降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以逐步实现国际商品自由流通的政策倾向。 (1)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1)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 2)在区域性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3)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减免关税的优惠待遇; 4)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5)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1)二战后,美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 2)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基础雄厚。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 4)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5)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6)战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3.4.2 新贸易保护主义 (1)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4)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 (2)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2)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 3)贸易限制推动价格上涨。 4)进口限制未能有效地维持就业。 5)新贸易保护主义使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 6)新贸易保护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