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概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如:勒温所提出的一般行为模式: B f P,E 组织行为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政治学 人类学 三、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心理学 心理学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心理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学习、激励、人格、知觉、培训、领导有效性、工作满意度、个体决策、绩效评估、态度测量、员工选聘、工作设计和工作压力等方面。 社会学 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社会学对组织行为学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究。社会学家对组织行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领域包括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沟通、权力、冲突和群体间行为;正式组织理论、官僚主义、组织技术、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的产物,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是变革—怎样实施变革及如何减少变革的阻力。另外,社会心理学家的贡献还在于对行为改变和态度改变的研究,沟通、群体过程、群体决策等方面的研究上。 人类学 人类学家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人及其活动。他们对于文化和环境的研究使我们得以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内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组织文化、组织环境差异的认识大多是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 政治学 政治学家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具体的研究包括冲突、组织内政治、权力。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国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一、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 表现为 1、 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 2、 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 3、 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 二、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表现为 1、 霍桑试验(即1927--1932年美国学者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 2、 梅奥(E 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 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 三、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表现为 -1、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4、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 四、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 -表现为 -1、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 -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 组织行为学 主讲教材: 《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 ?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组织行为学》,苏勇,何智美编著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鲁森斯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30%,期末闭卷考试:70% 第一章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人:把潜在的资源化为现实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对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的研究。 人 财 物 管理的要素:人、财、物 第一节 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的定义 管理学家巴纳德对组织的的定义:“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自觉协作的活动或力量所组成的系统。” 组织的特征: 1.组织是由个体或群体集合而成 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而存在的 3.组织通过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二、行为 法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行为是人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 B f P,E 式中:B表示行为,P表示人,E表示环境 这个函数式表明,人的行为取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及其所处环境的综合因素。人在同一环境中,行为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人的需要与动机存在差异;但在需要与动机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环境的不同,行为也会不同。 人的行为的特点: 1.目的性。任何一种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动机和目的驱使下产生的,并且这种目的不是在行动过程中才出现,而是在行动之前就在人的头脑中以超前反映的形式存在了。 2.能动性。人的行为不是由外界环境单方面机械决定的。一方面,人能支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特点;另一方面,人还能主动地去改变环境,使环境符合自己的要求。 3.社会性。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性要求,人的理想、价值观等等,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离开了社会生活,人就失去了人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4.变动性。人的行为受外界环境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外界环境变了,生理和心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