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流与国民经济关系浅析.doc

发布:2017-04-04约1.9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流与国民经济关系浅析 摘要: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乃至国家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泉,其发展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经济以现代物流产业为支撑,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现代物流经济带动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增长,现代物流产业以其独立的产业部门越来越受到政府及专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具体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在国家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物流基础设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现代物流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保证物流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涉及内贸、外贸、供销、物资、粮食、医药等多个产业等领域。这些产业在我国的GDP中占有比重超过20%。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增加,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看,它是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创造利润的第三重要源泉,也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现代综合物流通过集中采购、集中运输、集中储存、集中管理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极大地提高人员和车辆、仓库等物流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物流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从提高服务水平看,它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专业化是现代综合物流的一个显著特点。现代物流的发展,使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现代综合物流使生产者、经营者能更专心从事生产和经营,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客户需求的商品和劳务;使电子商务、全球卫星定位通讯技术等等先进科技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物流经营者更能专致物流服务,使物流设备和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综合管理的水平提高更快,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物流措施的合理化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输、配送、包装、仓储、装卸搬运等物流过程中对资源实行了优化整合,取得了规模化效益,这对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随着逆向物流、绿色物流的兴起,物流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李学工论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