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输线基本理论与圆图 2.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描述传输线状态的特征量 传输线的状态可由下列特征量来描述: 1.电压波V与电流波I 2.电压入射波Vi与电压反射波Vr 3.反射系数? 4.阻抗Z或导纳Y 5.驻波系数?与驻波最小点位置dmin 注意! 各个特征量的定义 各组特征量是等价的,也就是:知道1组特征量可以推出其它各组特征量。 怎样推算出来? 了解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沿传输线的关系 1.电压电流沿传输线变换关系式 电压电流沿传输线变换关系式I 2.反射系数沿传输线变换关系式 3. 阻抗或导纳沿传输线变换关系式 阻抗或导纳沿传输线变换关系式I 例:长度为l的一段传输线的输入阻抗 导纳沿传输线变换关系式 反射系数沿传输线变换的图示 ?V沿传输线变换的图示I V、I沿传输线变换的图示 V、I沿传输线变换的图示I 4. 驻波 特殊情况的电压、电流分布 特殊情况的电压、电流分布I 特殊情况的电压、电流分布II 阻抗(或导纳)沿传输线变换 阻抗(或导纳)沿传输线变换II 阻抗(或导纳)沿传输线变换的图示 小结、复习 复习要点 描述传输线状态量的特征量有(V、I), (Vi,Vr), ?, Z(或Y), (?, dmin),高频时,用?描述传输线的状态最好。它们相互之间可以转换。 ?沿传输线变换最简单,由?沿传输线变换可得到其他特征量沿传输线变换关系。 对于给定传输线,传输线状态由负载ZL决定。 复习范围 2.2 帮助理解的多媒体演示: MMS2(传输线) MMS4, 5, 6(平行双导线) 作业(P113)2.22.3 * * Zc = 50? ZL k, Zc 传输线 这5组特征量是相互等价的 k, Zc z=0 z 传播常数为k, 特征阻抗为Zc的传输线 电压波与电流波均由入射波与反射波组成,即 化成 z = 0处为: 进 一 步 前面的等式可写成: 或者 更一般的情况为: 这就是V 和I 沿传输线的变换关系! 反向系数定义为反射波电压与入射波电压之比: z=0处的反射系数 或者 由坐标平移变换,得到: 引入反射系数后,V与I的表示: 电压反向系数与电流反射系数的相差为180? 阻抗定义为传输线上电压与电流之比. 由 阻抗与反射系数的关系 在Z=0处阻抗为 用?(z)表示?(0), 用Z(z)表示?(z), 可得Z(0)与Z(z)之间的关系: or 利用坐标平移关系,可得到: (把前式中的0换为z1, 把z换为z2) 这就是传输线上阻抗变换关系! 如图所示. 其中:Z(-l)=Zin, Z(0)=ZL 根据公式 输入阻抗与负载的关系 采用导纳表示时,容易得到: or 从以上关系可以看到:只要知道传输线上某点的特征量,即可知道传输线上任意点的特征量。 由前面讲的变换关系可以看到:反射系数变换关系最简单。 由于阻抗Z是复数,反射系数?V一般也为复数。 在z = 0处的反射系数为: 模 由反射系数变换关系: 可得z = -l 处的反射系数: 随着l的变化(or z变化),反射系数的模不变化而只是相位变化,即减少2kl。 因此,对于无耗线,反射系数的变换只是相角的变化。 如图所示,可以作反射系数复平面图 在?V复平面图上,当负载阻抗ZL不变时,传输线上?V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的一个圆,其半径为 且 l变化?/2,相位变化2? 在z=-l处的归一化电压电流的模为 设入射波电压为1V: 圆图右半径处: 圆图右半径处: 电压模最大: 电压模最小: 这样,由右端点和左端点可决定第一个电压波腹点和电压波节点的位置: (n=0) (n=0) 同样可以决定电流最大波腹和波节点的位置。 电压波腹点正好是电流波节点,电压波节点正好是电流波腹点。 如图所示,图中电压沿传输线的分布为驻波 驻波系数定义为: 或者 离开终端负载的第一个电压波节点为: 第一个波腹点在: 驻波相位 ?, dmin1是又一组特征量 1) 负载开路情况 电压、电流分布为纯驻波。 2) 负载短路情况 电压、电流分布为纯驻波。 3) 负载匹配情况 电压、电流分布为行波。 端接负载的传输线 输入阻抗表示为 1) 传输线与负载匹配时 ZL=ZC, ?V=0 Z(z)=ZC 2) 负载开路时 Z(0)=ZL=? 则输入阻抗为 kl1 这时相当一个电容 3) 负载短路时 ZL=Z(0)=0 则得到 kl1 这时相当于一电感 4) 线长为?/4时 tan(kl)=? 则得到 传输线的阻抗变换 负载开路 负载短路 传输线的状态与特征参量k, ZC有关,但当k, ZC一定时,则只与负载有关(即只与传输线的纵向边界条件有关)。 使用时,直接删除本页! 精品课件,你值得拥有! 精品课件,你值得拥有! 使用时,直接删除本页! 精品课件,你值得拥有! 精品课件,你值得拥有! 使用时,直接删除本页! 精品课件,你值得拥有! 精品课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