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物理》电子教案第四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原子核反应 氦核的质量比四个质子的质量轻约0.7% 太阳上每秒钟约有6亿吨氢变成氦,其所有的氢都转变成氦约需100亿年,现在太阳已近中年,燃烧了约50亿年 大约50亿年后,当太阳上的氢聚合殆尽,它的膨胀会使距离它6000万公里的水星化为蒸汽,金星的大气也将被吹光,地球的海洋将沸腾。然后太阳还会膨胀,并把地球吞没……。 三、原子核反应 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现象: 三、原子核反应 哈恩(O.Hahn,1879-1968) 约里奥-居里夫妇 (I. Curie ,1897-1956 and F. Joliot, 1900-58) 三、原子核反应 理论解释并命名“裂变”(fission)——梅特纳和弗里什 迈特钠(L. Meiner, 1878-1968) 三、原子核反应 链式反应 从核裂变到原子弹,必须突破诸多的关键问题: 可裂变材料的选取和制备; 确定实现链式裂变反应所必须的裂变物质的最小体积(临界体积)或临界质量; 达到临界与裂变点火的技术途径; 人工可控途径 三、原子核反应 * 文化物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 施大宁 shi@ /phyandart/ 第四章 物理科技 相得益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邓小平 X射线与放射性 原子核结构 原子核反应 原子能的和平应用 §4.1 核 物 理 与 核 技 术 中国的第一朵蘑菇云 世纪之交三大发现 X-射线(1895年) 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X射线与放射性 伦琴(W.K. Roentgen, 1845~1923 )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它的谱线结构包含连续谱部分和分立谱线 产生机制 元素的“指纹” 一、X射线与放射性 一、X射线与放射性 X 射线使人类看清了自己 X 射线使人类看清了自然 连续辐射的应用: 晶体结构的x射线分析 医学 经X射线谱分析,剑刃成分为: 铜80.3%、 锡18.8%、 铅 0.4% 并经硫化处理 一、X射线与放射性 分立谱的应用: 2500年前的吴王剑 对艺术品结构、材料进行细微分析 一、X射线与放射性 分立谱的应用: 对达芬奇的名作进行分析 一、X射线与放射性 放射性(1896年) 铀( 92 U)化合物形状相同的像 (H. Becquerel, 1852-1908) “偶然”+“灵感”对科学家的发现“非常重要” ——杨振宁 一、X射线与放射性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妇发现了钍(Th)和镭(Ra)两种元素的放射性 从近8吨沥青铀矿中化学分离出0.01克镭,其放射性是铀元素的100万倍 一、X射线与放射性 三种不同的射线 射线是氦核——正电 射线是电子流——负电 ? 射线是光子流——中性 放射性是由于原子核的不稳定性导致的,原因是原子核太大难以粘在一起。 比铋(83号Bi)重的核都具有放射性 较轻的元素也有许多放射性同位素。碳-14(14C)是放射性的 一、X射线与放射性 一、X射线与放射性 ? 放射性是令人惊奇的,因为原子核内并无电子 奇妙的弱相互作用力—— 它使一个中子自发地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产生一个高能电子,被射出原子核。 一、X射线与放射性 原子核的放射性由不确定原理决定 但是,给定原子核,其衰变掉一半的时间是确定的 ——半衰期 碳-14的半衰期是6000年 核时钟 铀的半衰期达到 1亿年 对马王堆一号墓中不同物品进行碳-14含量鉴定,分别得出应为公元前145年到165年之间,相差仅20年。 再根据其它文献记载,最终确定该墓下葬年代在公元前168年。 一、X射线与放射性 一、X射线与放射性 核时钟告诉我们自然界曾发生的事情和我们人类自己的过去 19世纪末,相继发现了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3年玻尔完善了原子结构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