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四章复习课 教案1.docx
优秀教案系列
第PAGE
第PAGE1页共NUMPAGES7页
第四章复习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
2.掌握加速度和力及质量的关系。
3.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力学体系的建构。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学案等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设置,新课引入
情境问题设置
展示一些与牛顿运动定律有关的现象,引入本节的复习内容
情境激趣,引入课题。
二、自主复习,知识再现
(一)基础知识回顾
概念重现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惯性作用力、反作用力超重失重
自测题组
1.思考判断
(1)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
(2)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
(3)物体运动时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4)物体只有在受力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加速度,因此,加速度的产生要滞后于力的作用。()
(5)物理公式不仅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
(6)失重说明物体的重力减小了。()
(7)物体超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速度方向也一定向上。()
答案(1)√(2)×(3)×(4)×(5)√(6)×(7)×
2.(多选)下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运动的飞机投弹时,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炸弹,一定能击中目标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但人向上跳起来后,还会落到原地
C.安全带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刹车时人由于惯性发生危险
D.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
答案BC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完善基础知识体系,并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归纳提升,知识网络
核心知识网络建构
通过思维导图建构核心知识网络。
四、合作探究,疑难突破
【重点问题提炼】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1)提出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
(2)揭示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1)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2)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合力、加速度、速度间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只要合力不为零,不管速度是大是小是零,物体都有加速度,只有合力为零时,加速度才为零。一般情况下,合力与速度无必然的联系。
针对重点问题归纳提炼,提升对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超重、失重,动力学两类问题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疑难突破
(2)合力与速度同向时,物体加速运动;合力与速度反向时,物体减速运动。
(3)a=ΔvΔt是加速度的定义式,a与Δv、Δt无直接关系;a=Fm是加速度的决定式,a∝F,
2.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
(1)若物体加速度已知,看加速度的方向,方向向上则超重,方向向下则失重。
(2)若拉力或压力已知,看拉力或压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大于重力则超重,小于重力则失重。
(3)物体超重、失重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3.动力学中的两类问题
(1)解决动力学两类问题的两个关键点
(2)动力学基本问题中的力的处理方法
①合成法:在物体受力个数较少时一般采用“合成法”。
②正交分解法:在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
【疑难问题剖析】
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步骤
针对疑难问题深度剖析,进一步熟悉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五、例题评析,变式训练
【例题1】(多选)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
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
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
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例题分析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也可以说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A、D正确;没有力的作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错误;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速度的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