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情感定义: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根本属性: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反应,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构成要素 主观体验 生理反应 行为表现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情感与生理需要联系与社会性需要联系情境性冲动性、短暂性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发生早发生迟区别联系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情绪来表达的。2、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三、情绪与情感的作用习惯功能:个体早期主要依靠情绪与外界联系以维持生存。 动机功能 :情绪的生理唤醒成分是驱使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组织功能 :情绪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对个体的其他心理活动尤其认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四、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情绪的分类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2、情绪的维度两维:愉快度和强度三维: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四维:愉快度、紧张度、兴奋度、确信度3、情绪的状态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短暂而强烈的情绪状态应激:危险情况下的高度紧张状态热情:强烈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五、情感的分类道德感: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理智感:认知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美感: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情感体验。善真美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发展趋势1、原始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马上能够产生情绪表现,但只是原始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2、情绪的分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以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的社会化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1)情绪过程不断分化、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2)逐渐与高级认知过程相联系情绪的自我调节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露到内隐二、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1、哭: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的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招引别人的啼哭2、笑:自发性微笑、诱发性微笑:社会性微笑(2、3个月左右)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后)3、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或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月)、怕生(6月)、预测性恐惧(2岁)4、依恋: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分离的情绪。依恋对象 三、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1、道德感的发展(1)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2)小班幼儿的道德感指向个别行为,由成人的评价引起(3)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定概括化的道德标准,能够因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产生道德感。(告状)(4)大班幼儿的道德感更加复杂和稳定三、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2、美感的发展 新生儿差不多倾向于美好的事物 幼儿初期对颜色鲜明的事物产生美感 幼儿中期开始形成一定的审美标准 幼儿从各种艺术活动中体验美,美的标准不断提高促进了美感的发展。3、理智感的发展 5岁左右理智感明显的发展起来。给它们命名吧,试试看哦!四、依 恋依恋的内涵定义: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依恋的特点渴求与依恋对象接近。努力维持这种接近。依恋发生的标志分离焦虑怯生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安全的情感联系。回避型:没有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矛盾型:亲近与拒绝并存。依恋的发展时期前依恋期:0~3个月,对人物不加区别的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时期,没有依恋特点。依恋关系建立期:3~6个月,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时期。依恋关系明确期:6个月到三岁,表现出依恋行为特点,依恋感建立,分离焦虑产生。目标调整的同伴关系时期:三岁以后,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依恋产生的原因生物本能:习惯性行为结果母性行为的激发——丘比特娃娃效应跟随反应——劳伦兹(Lorenz)的研究温暖与舒适哈罗的恒河猴实验next劳伦兹的研究哈罗的实验安全依恋形成的条件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婴儿气质与抚养方式的拟合度next 气质尽管是个性,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度。所谓拟合度即环境中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特点的符合程度。不理想的抚养环境亲子相互作用机会少亲子相互作用缺少一致性亲子相互作用稳定性差依恋的意义建立信任感,是成人后人际关系的基础。发展好奇心与探究欲。亲密关系的代际“遗传”。感谢您的聆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