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虾类对糖类营养需求及消化吸收的因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影响虾类对糖类营养需求及消化吸收的因素
1. 虾的种类及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的虾类因其消化酶的种类与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导致其食性与消化特性各异。一般来说,杂食性和草食性的虾类饲料中糖类需求量高(20-26%),而肉食性的虾类饲料中糖类需求量低(10-12%)。 不同发育阶段,由于消化酶的种类与活性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虾类对糖类的营养需求与消化,一般是在幼体阶段消化糖类的消化酶分泌能力不足,故此时饲料中糖类含量应适当降低,随着生长发育的进展,虾类饲料中的糖类含量可以逐渐增加。 Gonza lez-Pena等(2002)在研究α-纤维素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消化影响时发现,纤维素本身有80%是可以消化的,增加α-纤维素含量可以增强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以及胃液和肝胰腺中淀粉酶的活力;随着饲料中纤维素含量的增加,肝胰腺中的总糖量降低而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罗氏沼虾消化道内具有纤维素酶,它能较好地利用纤维素,故纤维素常作为一种食物纤维加入试验性甲壳类饲料中。Pascual等(2004)研究表明,野生对虾饲料中糖类的利用与乳酸盐、蛋白质和血细胞水平直接相关,饲料中的糖类可以通过转氨作用合成蛋白质,而对饲养驯养的第7代对虾研究却表明,饲料中糖类合成蛋白质作用被抑制,这可能是人工养殖对虾饲料中需要较多蛋白质,而糖类不宜过多的原因之一。 2. 糖源 不同的糖源,虾类需求量不同。Davis和Arnold(1993)比较了小麦淀粉、全麦、营养性粘合剂、高粱、蒸汽碎裂玉米的表观可消化系数。结果发现,小麦淀粉的表观干物质消化率和表观可消化能最高,其次是高粱,蒸汽碎裂玉米最差。饲料的消耗量与消化性系数呈负相关,说明消耗量可能是能量调节的。Cruz等(1994)以小麦粉作对照,比较了玉米粉、高粱粉、珍珠稗粉、米粉、点心和饼干弃粉对凡纳滨对虾稚虾(初重为0.7g)的影响,28d后终重差异显著,投小麦粉和饼干弃粉的虾生长最快,其次是米粉组,除点心弃粉的饲料系数(FCR)为1.8外,其它组均在1.2-1.4之间。从养虾成本来看,低廉的糖源价格可以补偿较高的FCR,因此饼干弃粉和点心弃粉作为糖源也是可行的。Cousin等(1996)采用体内和体外的研究方法,对体重为18-25 g的凡纳滨对虾对不同来源的8种淀粉的消化性进行了研究。表观消化率(ADC)从高直链玉米淀粉的63.1%到糊化蜡状玉米淀粉的95.8%;体外水解初始速率(IRH) 从高直链玉米淀粉的14X10-4μg/min到糊化蜡状玉米淀粉89X10-4μg/min。可以看出,IRH更适于估计体内的淀粉可消化性。 Rosas等(2001a)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幼体饲料中的糖类含量与质量会影响能量代谢、机体渗透压以及生长。幼体氨的分泌、血淋巴葡萄糖以及消化腺中的糖原含量还受蛋白能量比的影响。 总的说来,虾类对糖的利用率很差,高含量的单糖对虾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虽然低聚糖显示出了良好的生长效果,但它在虾类饲料中应用还不普遍,与各种淀粉相比,低聚糖就不具优势了。通过对各种淀粉进行研究表明,虾类对小麦淀粉的吸收和利用较好,而在淀粉含量高的面粉中,也是小麦面粉有较好的表观消化率。因此,从工业上大规模的饲料生产来看,使用小麦面粉是较好的选择。
3. 饲料中其它营养素 虾类的营养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作为三大能源物质: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交互作用更加显著。 蛋白质的含量影响虾类饲料中糖类的含量,糖类可减少虾体用于供能的蛋白质的量,从而达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Shiau 和Peng(1992)探讨了斑节对虾饲料中糖对蛋白质可能的节约作用。结果表明,糖类具有节约蛋白质效应,淀粉比糊精和葡萄糖有更好地节约蛋白质,所以若用淀粉而不是葡萄糖或糊精作为糖源时,斑节对虾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要低些。当饲料中糖含量为10-330g/kg时,红额角对虾(平均体重9.45g)肝胰脏中α-淀粉酶和α-葡萄苷酶的活性增加,糖含量高时血淋巴和肝胰脏中葡萄糖含量达最高峰的时间短,反之则长。饲料中糖含量为100g/kg时,能量不足部分由蛋白质补充,饲料中适宜糖含量为210g/kg。 脂肪和糖类均为组成生物细胞不可缺少的,而且能提供大量热能,它们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Chuntapa等(1999)采用5种脂类/糖类值分别为(4:39,7:32,9:25,14:18和16:12 (% wt/wt))的饲料,探讨了饲料中脂类/糖类值对体重为0.4-0.8 g、体长为4.0-5.5 cm的斑节对虾幼虾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饲料中脂类/糖类值为7/32时,斑节对虾幼虾获得最大的生长率,但各饲料组幼虾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得出斑节对虾幼虾饲料中脂类/糖类适宜比值为1:4.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