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营养膳食1——消化吸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婴幼儿营养膳食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受孕到分娩,约40周(280天)。受孕最初8周称胚胎期,8周后到出生前为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足28天。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足天。 (三)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 (四)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周岁。 (六)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13~14岁)开始之前。 (七)青春期:女孩11、12岁到17、18岁;男孩13、14岁到18~20岁。 营养对婴幼儿重要性 婴儿期良好的营养,是一生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基础,亦是预防成年慢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的保证。由于婴儿期的生长极为迅速,对营养素的需要很高,因此,如何科学喂养,确保婴儿的生长发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幼儿期由婴儿食品逐步过渡到摄取普通食物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而同时又是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需要对他们的食物营养给予特别照顾。 第一讲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认识消化系统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第三节:小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 第一节 认识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十二指肠及以上为上消化道,空肠及以下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 口腔内有上、下颌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3岁初出全,共20个,6岁开始先后自然脱落,病逐渐长出第二组牙(恒牙)替换全部乳牙,恒牙共32个。 舌位于空腔底部,具有协助咀嚼、吞咽,辅助发音和感受味觉的功能。 唾液腺 人的口腔内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还有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唾液就是由这些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 咽 咽是一个垂直的肌性管道,略呈漏斗形,前后略扁。上段与鼻腔相对称“鼻咽”;中段与口腔相对称“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称“喉咽”。 食管 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肌性长管,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分。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喉,向下通过膈肌进入腹腔,与胃的贲门连接,全长约25厘米。食管全长有3处狭窄,分别距切牙15厘米、25厘米和40厘米。狭窄部位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缘为凹缘,较短,朝右上方称胃小弯,下缘为凸缘称胃大弯。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入口称贲门,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出口称幽门,幽门处的环行肌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胃可分为贲门部、胃底、幽门部和胃体。 胃腺 胃腺包括贲门腺、泌酸腺和幽门腺。幽门部的胃腺由粘液细胞组成,能分泌碱性粘液,其中不含消化酶。泌酸腺主要由三种细胞组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还能产生“内因子”——一种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颈粘液细胞,能分泌粘夜。 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段,上端起自胃的幽门,下端与盲肠相连,成人的小肠全长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上腹部,紧贴腹后壁,长约25cm,呈“C”行,包绕胰头。空肠和回肠迂曲盘旋于腹腔中下部,借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二者间无明显界限。空肠比回肠的管径大,管壁厚,粘膜环状皱壁和绒毛结构较多。 大肠 大肠是消化道的末段,长约1.5m,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包括盲肠、阑尾、升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肠腺 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即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十二指肠腺分布于十二指肠粘膜下层中,分泌碱性液体,内含粘蛋白,因而粘稠度很高。肠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的粘膜层内,其分泌液是小肠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胰腺 胰腺是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的腺体。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的胰液,经胰腺导管排入十二指肠。胰液具有很强的消化力,在食物消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肝 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经肝管、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贮存于胆囊。在非消化期,肝胆汁大部分流入胆囊贮存,在消化期,胆汁可直接由肝脏以及胆囊排入十二指肠。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共同将食物分成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通过吸收其精华,最后将糟粕排出体外。 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机械性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