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机实验分析报告四.doc

发布:2021-01-22约2.7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机实验分析报告四 实 验 名 称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2 )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40级行政管理(1 )班 院 系 人文系 指 导 教 师 2012年 12月11日 一、 实验名称: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2 ) 二、 实验地点:商实203 三、 实验目的:1?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了解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之 间的区别,进一步明确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所在。2?通过上机实 验,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电子政务正面临的问题。 四、 实验作业: 请分析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办公手段的区别,传统的政务办公模式依赖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 递的介质,办公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人们到政府部门办事,要亲自 前往各部门的所在地,如果一件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那就更是费时 费力。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也普遍通过纸质媒介进行,成本高而效 率低。而电子政务改进了政府办公的方式提高了内外信息沟通的效率。 政府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传输和交换信息,远比以往依赖纸质文件传递 信息容量大、速度快、形式灵活,这是电子政务明显优于传统政务的一 个重要方面。 行政业务流程的区别,传统政务的机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 虽然上级对下级的控制和协调能力较强,但决策与执行层之间信息沟通 的速度较慢,费用较高信息失真率高,所以上级决定在执行过程中会发 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从而影响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也造成 了政府机构臃肿膨胀、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等不良后果。但是电 子政务的实施,使得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局面得到改变。由于电 子政务系统的出现降低了政府获取信息的难度,所以政府对以根据自身 的需要,适度的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这不但能进一步改善信 息流通,而且还能降低管理成本。另外借助电子政务技术,政府还可以 使行政流程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大量常规性、例行性的事物电子 化,这既对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可以减少主观因素对于业 务流程的干扰,从而极大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因此,电子政务将从 根本上改变传统政务的运作方式,是政府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和 廉洁。 与公众沟通的方式的区别,传统政务,政府主要借助各种供传媒 來发布政务信息,而公众主要借助传统手段向政府传递信息。这些交流 方式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速度缓慢,政府和公众之间无法做到及 时沟通信息。这不但较大了公众获得公共信息和服务的成本及难度,而 且也增加了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难度,为官员以权谋私提供了便利条 件。但是电子政务的实施,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变得异常便捷。政 府可以让公众充分了解政府的机构组成、职能、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和 行政决定等,从而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勤政廉政建设。公众通过 网络,可以与政府部门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反映公众的呼声,参与政 府的决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所以,电子政务一方面是政府能够对公 众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扬民 主,提高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 政府管理成本的区别,在传统政务中,遵循政务边际成本递增法 则,社会化任务越重,管理范围越大,相应的管理成本越高。而电子政 务遵循的是政务边际成本递减法则。“政务 边际成本递减”是指社会 管理的中间成木在社会管理范围扩大中相对减少。电子政务还有很多优 点,比如:它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 政府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发扬民主;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信 息资源;借助信息技术,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强调“以客户为中心” 的政府服务。以上就是我们小组的发言了。 请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1、公务员与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 广大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缺乏足够的热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与政府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有密切的但关 系。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少公务员把发展电子政务简单地看成政府 上网,而把自己的工作与电子政务割裂开来,往往 采取“袖手旁观叩勺 态度第二,有一部分政府公务员担心发展电子政务会对自身的既得利益 构成威胁,电子政务不免对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第 三,由于不少 政府机关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垂的官僚主义思想与作风,而且对 公文旅行、文山会海等现象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2、缺乏整体规划统一标准: 在电子政务发展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些国家,一条很垂耍的经 验,就是中央政府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电 子政务的发展。在我国,由于“条 块分割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 因,要全国齐步走发展电子政务是不现实的。但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如 果没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实施, 然会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造成新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