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教案(第四次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3
赣 南 医 学 院 教 案
专 业 临床医学专业
课 程 人体寄生虫学
任课教师 曹镐禄
年度 第二学期
教 务 处 编 制
课程名称
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
授课时间
2012年4
授课对象
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章节
课 题
第六节 日本血吸虫(80分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和毛蚴的形态,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作用,病原学诊断方法。
2、悉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
3、了解:寄生人体的虫种及我国防治血及虫病的成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教学、、疑点:
重点:1、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和毛蚴的形态。
2、致病机理(尾蚴性皮炎,童虫损伤肺,成虫代谢产物,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机理,异位寄生和异位损害)。
3、实验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的应用和综合查病。
难点:1、免疫(免疫原、伴随免疫、免疫逃避、免疫效应机理)。
三、教学方法设计:
1、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结合生活实际及临床相关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3、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抓住关键,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鞭等。
五、时间安排:
引入本次新课(2分钟),日本血吸虫形态(5分钟)、生活史(20分钟)、致病(25分钟)、诊断(10分钟)、流行(10分钟)、防治(6分钟);小结(2分钟)
六、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教师登上讲台,学生起立,坐下后,环视全体同学,用无声的语言督促学生准备听课,如发生异常情况,在课前予以及时解决。
(二)复习旧课
简要复习血吸虫部分,引入本次本节课日本血吸虫。
第六节 裂体吸虫 (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一、形态
(一)成虫形态 雌雄异体。
(二)虫卵形态:成熟虫卵呈椭圆形,大小均为89um-67um,淡黄色,卵壳较薄,无卵盖,卵壳一侧有一小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卵内可见成熟毛蚴。
(三)幼虫形态
1、毛蚴形态: 2、尾蚴形态: 3、童虫
二、生活史及生物学特点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在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的无性世代交替。生活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阶段。整个生活史包括五个时期。
(一)成虫产卵及卵的排出
于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产卵,成熟虫卵使周围组织发炎坏死;同时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致使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虫卵随溃破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二)毛蚴的孵化
(三)幼虫在钉螺体内的繁殖
(四)尾蚴的逸出及侵入宿主
(五)成虫定居及营养
血吸虫与其它吸虫的主要不同点:
虫 名 血 吸 虫 肝、姜、肺吸虫
外 形 呈圆柱形、雌雄异体合抱 背腹扁平、雌雄同体
睾 丸 七个 二个
虫 卵 无卵盖、有侧刺 有卵盖、无侧刺
尾 蚴 分叉 不分叉
生活史 无雷蚴、囊蚴期、 有雷蚴、囊蚴期、
只需一个中间宿主 需二个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
感染阶段 尾蚴 囊蚴
感染方式 经皮肤感染 经口感染
血吸虫生活史示意图(见板书)。
三、致病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对人体都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但以虫卵所致病变最为严重。
1、尾蚴所致损害 引起尾蚴性皮炎、局部出现瘙痒小丘疹。
2、童虫所致损害 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3、成虫所致损害 成虫一般无明显的致病作用。
4、虫卵所致损害 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形成虫卵肉芽肿。
(1)有利的一面,虫卵肉芽肿有利于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
(2)有害的一面,引起慢性血吸虫病。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on)。
(3)在肝脏,形成肝脾型血吸虫病。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在接触疫水1-2个月后出现。
(二)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大约有90%的血吸虫病人患慢性血吸虫病。
(三)晚期血吸虫病 虫卵肉芽组织严重损害肝脏,出现干线型纤维化。
1、巨脾型2、腹水型3、结肠增殖型4、侏儒型
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合并症是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昏迷 。
(四)沙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