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发布:2018-05-15约7.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唐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命题人:张梦芬 审核人:王凤春 说明: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答案答在答题纸上。3.卷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 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 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2.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 A.西周宗法制渐趋瓦解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 C.西周等级秩序森严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 3.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 ) A.伦理政治的建构 B.宗法观念的强化 C.神权政治的强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 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这一现象在本质上( ) 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 C.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 D. 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 5.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 A.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6.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7.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8.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C.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9.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10.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 11.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说明( ) A.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施的后果 B.均田制与土地兼并无关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2.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13.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了沉重打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