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
PAGE1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PAGE1
娄底市2019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八年级物理
一、单选题
1.下列估测与事实最接近的是
A.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37℃
B.升旗时播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为49s
C.短跑运动员奔跑的速度约为10km/h
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mm的细颗粒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49s左右,故B符合题意;
C.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10m/s=36km/h,故C不符合题意;
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故D不符合题意.
2.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路程之比为3∶2,时间之比为2∶1,则他们运动的速度之比是
A.3∶2 B.1∶2 C.4∶3 D.3∶4
【答案】D
【解析】
【详解】他们运动的速度之比
,
故选D.
3.某物体在水平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对该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物体在7s内运动的路程为6m
B.以出发点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3s内是静止的
C.物体前2s内速度大于最后2s内的速度
D.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为0.4m/s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s-t图象可知,当t=7s时,路程s=6m,即物体在7s内运动的路程等于6m,故A正确;
B.由s-t图象可知,在2~5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出发点为参照物,物体静止,故B正确;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2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6m-2m=4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小于后2s内的速度,故C错误;
D.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4.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500Hz,当它们从你身边飞过时,你将
A.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B.只能听到苍蝇的声音
C.两者的声音都能听到 D.两者的声音都听不到
【答案】B
【解析】
【详解】苍蝇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500Hz,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能听到飞行的声音,故能感知到苍蝇飞过;蝴蝶振动频率是5~6Hz,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不能听到飞舞的声音,故感知不到蝴蝶飞过,故选B.
5.在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中,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吉他的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响度
D.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除去结石,是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分别在是声源处、在传播中和在人耳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4)声音利用有两个: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C错误;
D、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除去结石,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声源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声与能量的掌握,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组合正确的是
①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立即消失.②超声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③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④声能同时传递信息和能量.
⑤摩托车发出的噪声只能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来减弱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不一定完全消失,它可能还在继续传播中,故①错误;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②错误;
③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故③正确;
④声能传递信息,声能传递能量,声能同时传递信息和能量,故④正确;
⑤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摩托车发出的噪声不是只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来减弱,故⑤错误;
正确的选项为③④,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