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打造学习型社团拓宽终身教育途径.doc

发布:2024-03-16约1.24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

打造学习型社团拓宽终身教育途径

联洋社区文学沙龙文桂英

联洋社区的居民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2004年5月,社区的十余名老年知识分子,自发成立了一个以文会友的学习型文化团队——联洋文学沙龙(以下简称“沙龙”)。五年来,沙龙队伍不断壮大(现有成员超过四十名),沙龙的活动有序开展,在社区及街道的文化生活中沙龙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并多次被评为花木街道的优秀团队、特色团队。2008年沙龙开展的“文学文化走进民间”系列活动被评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项目。

沙龙从成立起就营造读书研讨的氛围,建立读书交流的机制。五年来除寒暑假外,坚持每两周举行一次专题讲座,从未间断。沙龙的学习形式是在个人读书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讲座交流,切磋研讨,集思广益、互为师生,互通互补。每次专题讲座,由于主讲者都能根据自身的专长、爱好及经历,选题取材,再加上自身的功底、积累和修养,事先精心备课,讲述时充满激情、才思泉涌、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达到相当的水准。听讲者无不感到主题明确、内容鲜活、格调高雅,每每总有收获。2007年,沙龙曾将成员们的讲稿精选整理成29篇文章,汇编成14万字的文集《霜叶红》,将其作为联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社区、街道及浦东新区发行宣传,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和赞赏。

沙龙在读书学习研讨外,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2006年,大家学习座谈了毛主席的诗词,并由一位擅长朗诵的沙龙成员作了《试谈朗诵》的辅导。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沙龙举办了毛主席诗词朗诵演唱会,获得好评,首开了本地区高雅文化走进社区、走进民间的范例。在街道举办的“感悟人生”的征文活动中,沙龙送去了19篇应征稿,获奖9篇(其中一、二等奖各两篇)。在去年抗震救灾时,成员们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在此基础上沙龙特别举办了《中华魂、炎黄情》抗震救灾诗歌朗诵演唱会。台上的演员及台下的观众真情涌动,宣传的效果立竿见影。今年6月,沙龙参加花木街道“我为世博添精彩”赛诗会,送去创作诗歌14篇,并有幸包揽了创作结果与朗诵两项的一等奖,另获二等奖、三等奖若干。

联洋社区的老年群体中知识分子居多,这些老年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精致与完美。因此,自发组成的文学沙龙就为他们提供了老有所学、终身学习的机会。沙龙内聚集了各方知识领域中的各种人才,为这个学习型文化社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和人才优势。沙龙充分挖掘和运用了这一人力资源,就地取材开展多门社区教育课程。

联洋文学沙龙的实践表明,利用社区群众中潜在的人才资源创建学习型的团队组织,是发展市民教育的又一条有效途径,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的有力抓手,是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民心所向。联洋文学沙龙将坚持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方向,将增进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己任,进一步加强在“学”与“教”两方面的实践与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