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摘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困境,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进行探讨, 期望确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心理问题突发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受消极心理学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该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矫正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因此, 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设计, 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更有助于学生应对心理困惑、改善人格品质、提升心理素质的实用性课程, 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与此同时, 在反思传统心理学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前提下,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思潮顺势诞生, 旨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其中积极情绪体验是核心, 积极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 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应该从单纯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人类正向品质的研究与培养, 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来达到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目的。这为更好地组织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一、积极心理学取向课程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一) 主张突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与发展性目标根据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历史使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与发展功能;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功能;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功能 (二) 主张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内容长期以来,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过分关注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教育与发展为主, 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最终目标。积极心理学是在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不完全否认消极心理学的作用, 只是主张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从关注消极方面转移到关注积极方面, 希望通过积极品质的培养来抵消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且积极心理学认为“智慧、感恩、乐观、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是人类所固有的特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这些积极的特质被培育与强化, 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的特质就会改变与消退 (三) 主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积极情感教育, 增强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固然重要,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来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塑造其积极的人格品质, 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最终让学生养成一种即使在困境面前也能积极寻找积极因素的思维方式, 并内化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快乐与幸福。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与机械, 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参与度不够, 缺乏亲身体验, 更难有情感上的共鸣, 未能实现教学相长的协调统一, 教学效果比较差。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求知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 通过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学有所获, 而且感同身受, 陶冶积极情感, 增强主观幸福感。基于此, 结合我国学者周华、胡国良等人的研究成果1.创设情境, 融入情感。首先教学氛围要安全、积极、平等、和谐, 创设一个信任、融洽的心理安全环境;其次教师要积极情感卷入, 用尊重、真诚、热情、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学生, 激发学生热情与兴趣;最后用图片、故事、心理剧等形式触动学生内心世界, 通过感同身受的共情融入情境, 感人物所感, 思人物所思。2.分享与领悟。首先点题, 引导分享的主题与方向;其次组织与鼓励, 但不评判, 让学生彼此交流与情感和思想碰撞;最后实现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探索。3.总结与整合。首先, 学生代表进行评述总结;然后教师进行整体评述与拓展;再次, 学生结合教师评述与拓展进行新旧知识重构, 进一步强化心得体会与能力。4.实践与内化。通过布置实践任务与课后作业的形式, 把所学相关知识与技能加以应用, 通过亲身体验加以内化提升。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单纯地在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单个心理品质的培养, 也不仅仅在于心理问题的矫正, 而是在于学生整个心理世界构建, 重在整个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幸福感的培养。所以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意义不大且容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