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1部分 专题1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电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4说课稿 苏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化学第1部分专题1第二单元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电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4说课稿苏教版选修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化学第1部分专题1第二单元第1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电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4说课稿苏教版选修4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1部分专题1第二单元第1课时,主要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电源。涉及内容有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电动势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电化学知识有关,如电解质溶液、电解质导电等。通过复习巩固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2.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电源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讲解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包括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盐桥等,确保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基本结构。
-强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氧化还原反应在两个电极上的发生,以及电子的流动过程。
-计算电动势,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并学会使用Nernst方程进行计算。
-分析原电池的效率,讨论实际应用中的能量转换和损失。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极上的具体过程,特别是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量。
-掌握Nernst方程的应用,理解电动势与反应条件的关系,能够进行实际的计算。
-分析原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理解影响原电池性能的因素,如电极材料、电解质浓度等。
-将原电池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理解其在现代技术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苏教版选修4》。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原电池结构图、工作原理动画、化学电源发展历程图片等。
3.实验器材:准备铜片、锌片、稀硫酸、盐桥、导线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交流讨论;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实验器材,确保安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如手机电池、充电宝等)图片,提问学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池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激发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兴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电池工作原理的初步认识,教师巡视指导。
2.讲授新课(20分钟)
-原电池的构成:介绍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包括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盐桥等,讲解各部分的作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讲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极上的发生,电子的流动过程,电动势的概念。
-电动势的计算:讲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使用Nernst方程进行计算,并举例说明。
-原电池的效率:分析原电池的效率,讨论实际应用中的能量转换和损失。
-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补充讲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和总结。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原电池应用的认识,教师巡视指导。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拓展:布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原电池的构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动势的计算
-原电池的效率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原电池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原电池的发明历程,从早期的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