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正常分娩.ppt

发布:2017-09-15约7.07千字共10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正常分娩 Normal Labor 正常分娩定义与分类 定义: 妊娠满28周(196天)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分类 早产:28~ 36周末 足月产:37周 ~ 41周末 过期产:满42周及以上 第一节 分娩动因 分娩发动原因复杂,公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机械性理论 内分泌控制理论 孕妇方面:前列腺素、缩宫素、雌激素与孕激素、内皮素 胎儿方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胎盘、羊膜和蜕膜的内分泌活动 神经介质理论 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产道:胎儿娩出的通道 胎儿: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 精神心理因素:分娩是持续而 强烈的应激 第二节 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 产道 胎儿 各因素相互适应分娩则能顺利进行。 一、产力 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包括 子宫收缩力(间称宫缩)主角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 肛提肌收缩力。 ⒈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 临产后的主要力量,使宫颈短缩、子宫颈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及胎儿、胎盘娩出。特点: 节律性 是临产的重要标志 (不随意) 对称性 (宫角 微波 2cm/s 15”) 极性 (宫底2倍下段) 缩复   节律性(阵痛) 节律性 是临产的重要标志 (不随意) 对称性 极性 缩复 子宫体部为收缩段,子宫收缩时,其肌纤维短缩变宽,收缩之后肌纤维虽又重新松驰,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 缩复作用使子宫腔内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下降及子宫颈管逐渐展平。 腹肌膈肌收缩力 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 宫口开全 疲劳 宫颈水肿 肛提肌收缩力 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内旋转作用 产道  1.骨产道 通常指真骨盆,是产道重要部分。 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先露部通过骨产道的过程,将骨盆腔分为三个平面。 骨盆腔三个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 中骨盆平面 骨盆出口平面   骨盆入口平面 各径线 (1)前后径11cm (2)横径13cm (3)斜径12.5cm ①入口前后径 也称真结合径。平均值约为11cm。 ②入口横径? 两髂耻线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③入口斜径 ? 左骶髂骨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距离为左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中骨盆平面 (骨盆腔内的最窄平面 ) 骨盆出口平面 .出口横径约9cm? (2)出口前矢状径6cm (3)出口后矢状径8.5cm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相加大于15cm时,一般大小胎儿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结构,称耻骨弓。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 为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又称产道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具有一定屈度,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娩出。 骨盆倾斜度 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产道的形成及产轴 软产道 子宫下段 子宫颈 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形成 生理性缩复环 宫颈扩张及子宫下段形成 软产道在临产后的变化 2.子宫颈的变化 (1)子宫颈管消失  临产前的子宫颈管长约2-3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些 临产后的规律宫缩,子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 初产妇多是子宫颈管先消失,子宫颈外口后扩张 经产妇则多是子宫颈消失与子宫颈外口扩张同时进行 (2)子宫颈口扩张 临产前,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 临产后,子宫颈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引的结果 形成前羊水囊,以助子宫颈口扩张 子宫颈管消失与子宫颈口扩张步骤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屈的长筒 阴道外口向前上方,阴道粘膜皱壁展平使腔道加宽 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张,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会阴体变薄 分娩时如保护会阴不当,也易造成损伤。 三、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  (一) 胎儿大小 1.胎头颅骨 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 颅骨间缝隙称为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颞缝 额缝 两颅缝交会处较大空隙称囱门 大囟门 小囟门 2.胎头径线 主要有四条 ①双顶径(BPD ):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9.3cm,胎头最大横径,测胎儿大小; ②枕额径:又称前后径,为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3cm,以此径衔接; ③枕下前囱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囱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