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分娩与正常产褥.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常分娩与产褥 张 园 南方医院妇产科 定义: 妊娠满28周(196天)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开始到全部从母体娩出的过程 分类: 早产:28~ 36周末 足月产:37周 ~ 41周末 过期产:满42周及以上 决定分娩的因素: 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产道:胎儿娩出的通道 胎儿: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畸形 精神心理因素:分娩是持续而强烈的应激 产力: 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 包括: 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 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 肛提肌收缩力 产力: 子宫收缩力: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节律性: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伴疼痛 对称性:两侧宫角(起搏点)-宫底中线-宫体-宫颈 极性:宫底2倍强度于子宫下段 缩复作用:宫腔缩小,宫颈管消失 产力: 产力: 产力: 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 第二产程重要辅助力量,第三产程可迫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肛提肌收缩力: 第二产程协助胎头内旋转、仰伸及娩出,第三产程协助胎盘娩出 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 骨产道(真骨盆) 软产道 骨产道: 骨产道的大小、形态和分娩直接相关,分娩过程中几乎无变化 骨盆入口平面 中骨盆平面 骨盆出口平面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入口平面: 中骨盆平面: 骨盆出口平面: 骨盆出口平面 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骨盆轴: 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 向下向后→向下→向下向前 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完成一系列分娩机制 骨盆倾斜度: 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 度,一般为60° 软产道: 软产道是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和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通道 子宫下段形成 宫颈的变化 骨盆底、阴道和会阴的变化 宫颈的变化 宫颈管消失 宫口扩张: 胎儿因素: 胎儿大小: 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 胎位: 纵产式,枕先露 分娩机制: 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分娩机制: 先兆临产: 预示不久将临产的症状 假临产 胎儿下降感 见红 临产: 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 同时伴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用镇静药物不能抑制临产 总产程及产程分期: 总产程:分娩全过程。 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 初产妇11~12小时,经产妇6~8小时。 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 初产妇不超过2小时,经产妇不超过1小时。 第三产程: 胎盘娩出期 不超过30分钟。 第一产程: 规律宫缩至宫口开大10cm 潜伏期:0-3cm 8h 16h 活跃期:3-10cm 4h 8h 加速期:3-4cm 1.5h 最大加速期:4-9cm 2h 减速期:9-10cm 30min 第一产程: 宫缩:强度、间隔、持续时间 胎心:听胎心、持续胎心监护 宫口扩张 胎头下降 肛门检查、阴道检查 胎膜破裂:性状、听胎心、记录时间 精神安慰 生命体征:血压 休息、活动、鼓励进食饮水 2-4小时排尿一次 胎先露下降: 第二产程: 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2h(初产妇) 临床表现 宫缩: 60s/1-2min 排便感 胎头拨露、胎头着冠 胎儿娩出 第二产程: 观察产程及处理: 监测胎心:持续胎心监护 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 做好接产准备 接产 第二产程: 接产:保护会阴、协助胎头俯屈 会阴切开: 会阴切开术包括: 会阴后-侧切开术 会阴正中切开术 第三产程: 自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5-15min 30min 第三产程: 胎盘娩出方式: 胎儿面娩出式:多见,胎盘胎儿面先排出,随后见少量阴道流血 母体面娩出式:少见,胎盘母体面先排出,胎盘排出前先有较多量阴道流血 第三产程: 胎盘娩出后: 检查胎盘胎膜 检查软产道:按解剖层次缝合 预防产后出血:300ml 产后观察: 产后于产室观察2小时 注意子宫收缩、宫底高度、阴道流血量、会阴阴道有无血肿等 血压、脉搏 产后4小时内鼓励产妇排尿 新生儿处理: 清理呼吸道 处理脐带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 新生儿阿普加评分: 分娩 正常产褥: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母体变化: 产褥期临床表现: 产褥期临床表现: 产褥期处理: 谢 谢! 胎盘剥离征象: 宫体变硬呈球形,宫底升高达脐上 阴道口外露的脐带自行延长 阴道少量流血 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