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参考.docx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主要涉及第五章“加减混合”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1.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2.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经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2.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黑板、粉笔、PPT、教学卡片等。
2.学具:练习本、笔、算盘等。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得到5个水果,应该怎么做?
2.讲解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讲解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例如,3+2=5,或者2+3=5。
3.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7+8=?,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教师在解答过程中强调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
4.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
5.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妈妈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加减混合
3+2=5
2+3=5
七、作业设计
a)5+6=?
b)83=?
c)4+7=?
a)小明有5个糖果,他吃掉了3个,请问小明还剩下几个糖果?
b)小红有6个苹果,她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红还剩下几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
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解决?
2.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运用加减混合的知识,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3.引导学生在下一节课中学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内容细节
1.加减混合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即在实际情境中,将两个或多个数的加法或减法运算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即先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再进行混合运算。例如,对于题目5+6,先计算5+6得到11,然后再进行混合运算。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细节
1.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学生可能对加减混合的概念感到困惑,不理解为什么需要将两个运算结合起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学生可能对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规则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细节
1.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得到5个水果,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
2.讲解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并讲解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例如,3+2=5,或者2+3=5。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示来辅助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7+8=?,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教师在解答过程中强调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检查。这样的练习能够巩固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妈妈又给了他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板书设计细节
板书设计如下:
加减混合
3+2=5
2+3=5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清晰地展示了加减混合的运算方法和结果,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设计细节
1.计算题目:学生需要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计算给定的题目,并写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能够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实际问题解答:学生需要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这样的题目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细节
1.学生对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方法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