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docx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入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第一道例题首先出示了一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征,初步感知“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出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在小组里交流。教材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下来,教材把上面的实物图形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用对对折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以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测、验证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正是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地位。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性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这种现象是学生所熟知的,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体会其特征并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此外,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并且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动手操作与观察能力不强,有待于提高。
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在活动中学习,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是重要的;以此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有难度的。
3、教学环境分析
教室有交互式白板教学工具。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特征,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思考:通过折纸、剪纸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解决问题: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材给轴对称图形下的定义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只能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