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马克思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教学章节 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康德: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的表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休谟:人所能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所谓认识而发现的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 庄子: 最彻底的不可知论。 (2)可知论的代表: 一般来说,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可知论的代表人物 主体素质在认识中的作用 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 主体的身体素质:劳动器官、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三个基本部分所具有的条件和功能。 主体的精神素质:认知结构和非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想象、直觉、灵感等。 (1)感性认识: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第一,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经验论” 教条主义———“ 唯理论” 第二,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 3、认识运动总规律的重大意义 (1)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犯“左”的和右的错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2)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避免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 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 第一,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第二,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第三,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1.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2.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