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咳嗽》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中医内科学 * 诊断:外感咳嗽(风寒袭肺) 依据:患者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起病急,伴外感表证,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参胸片和血象可作出诊断。 辨证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伴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寒在表之征。 * 中医内科学 *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麻黄20g 杏仁20g 百部15g 紫菀15g 荆芥15g 桔梗10g 陈皮10g 甘草8g x 3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 中医内科学 * 习 题 1 什么叫咳嗽,咳与嗽有何不同? 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读独肺也”出自何处,其释义如何? 3 咳嗽的证候特征是什么? 4 咳嗽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如何鉴别外感与内伤咳嗽? 5 咳嗽与哮证、喘证如何鉴别? 6 咳嗽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 外感与内伤咳嗽如何分型辨治,其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8 咳嗽如何预防调护? 9 患者吴某,男,51岁,近5年来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短,尤以晨起咳甚,痰粘腻色白,伴体倦、食少、脘痞、腹胀、便溏等症,舌苔白腻,脉濡滑, 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试问:本病诊断、辨证分型、辨证依据、治法、方药(用法用量)。 * 中医内科学 * 谢谢!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 中医内科学 * 咳 嗽 * 中医内科学 * 一 概述 二 证候特征 三 病因病机 四 诊治纲要 五 分证论治 六 临床禁忌 * 中医内科学 * 一 概 述 1 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2 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或其他疾病兼见咳嗽的,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 中医内科学 * 3 源流: 1)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 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云:“五气为病,…… 肺为咳”。 《素问? 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2)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 3)金元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外因六气皆能致咳。 4)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咳嗽》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咳嗽一证,…… 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5)清 ?叶桂系统阐明了咳嗽的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 张仲景 创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 张景岳 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 虞抟 强调治咳必须重视调畅气机 喻昌 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之法 程国彭 创制了止嗽散 * 中医内科学 * 二 证候特征 1 主要特征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致咳嗽。 2 主要症状 咳嗽,咳痰。 3 伴随症状 风寒犯肺伴风寒证; 风热犯肺多伴风热证; 风燥伤肺伴燥热证; 痰湿壅肺伴痰湿证; 痰热郁肺伴痰热证; 肝火犯肺伴肝火证; 肺阴亏虚伴肺阴亏虚证。 * 中医内科学 * 1 病因: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河间六书·咳嗽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三 病因病机 * 中医内科学 * 2 病机: 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医学心悟》云:“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致,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 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上干于肺所致,有肝火、痰湿、痰热、肺虚等区别。
显示全部